第六節 行為金融理論及其應用
命題點一 行為金融理論的提出
該理論興起于20世紀80年代,并在90年代得到較為迅速的發展。
該理論以心理學的研究成果為依據,認為投資者行為常常表現出不理性,投資者實際的決策行為往往與投資者“理性”的投資行為存在較大的不同。
命題點二 投資者心理偏差與投資者非理性行為
投資者在進行投資決策時常常會表現出以下一些特點:
(1)過分自信。投資者總是過分相信自己的能力和判斷。過分自信常常導致人們低估證券的實際風險,進行過度交易。
(2)重視當前和熟悉的事物。
(3)回避損失和“心理”會計。
(4)避免“后悔”心理。投資失誤將會使投資者產生后悔心理,對未來可能的后悔將會影響到投資者目前的決策。
(5)相互影響。社會性的壓力使人們的行為趨向一致。
命題點三 行為金融模型
(一)BSV模型
BSV模型認為,人們在進行投資決策時會存在兩種心理認知偏差:①選擇性偏差,即投資者過分重視近期實際的變化模式,而對產生這些數據的總體特征重視不夠;②保守性偏差,即投資者不能根據變化了的情況修正增加的預測模型。
這兩種偏差常常導致投資者產生兩種錯誤決策:反應不足或反應過度。
(二)DHS模型
該模型將投資者分為無信息與有信息兩類。無信息的投資者不存在判斷偏差,有信息的投資者則存在著過度自信和對自己所掌握信息過分偏愛兩種判斷偏差。證券價格由有信息的投資者決定。
在這兩種判斷偏差作用下,就會導致股票價格短期過度反應和長期的連續回調。
命題點四 行為金融理論對有效市場的挑戰
行為金融理論認為:投資者受到信息處理能力的限制、信息不完全的限制、時間不足的限制、心理偏差的限制,將不能立即對全部公開信息做出反應。
命題點五 行為金融理論的應用
行為金融理論認為,所有人包括專家在內都會受制于心理偏差的影響,因此機構投資者包括基金經理也可能變得非理性。
行為金融的一個研究重點在于確定在怎樣的條件下,投資者會對新信息反應過度或不足。因為這些錯誤會導致證券價格的錯定,這就為采用行為金融式的投資策略奠定了理論基礎:投資者可以在大多數投資者意識到錯誤之前采取行動而獲利。
過去投資者總是希望能夠通過掌握比別人更多的信息獲利,但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運用這種方法獲利變得越來越難。然而行為金融則可以利用人們的心理及行為特點獲利。
由于人類的心理及行為基本上市穩定的,因此投資者可以利用人們的行為偏差而長期獲利。
模擬試題:證券從業資格考試五科試題沖刺專題
互動平臺【微信公眾號:zq_233 |QQ群號:333018491|233網校APP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