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高一學生小明每次考試排名都在班級后幾位,還不遵守班級紀律,經常逃學,受到老師批評。小明父母認為他一無是處,但又不知如何管教,為此向社會工作者小王求助。依據人本主義理論,小王恰當的做法是()
A.對小明采取接納態度,給予關心和尊重
B.改變父母的消極看法,監理積極的態度
C.改善小明的人際關系,加強與父母溝通
D.增強小明的權能意識,提高自我控制力
22、社會工作者小魏舉辦了一個關愛殘障人士的小組,主要目標是促進殘障人士的社區融合。在小組中,很多組員都談到因身體殘疾而被別人歧視的經歷;組員也認為自己不能與健全的人相比,比人看不起也無能為力。小魏了解情況后,準備依據增強權能理論幫助組員解決這一問題。下列服務中,符合增強權能理論的服務原則的是()
A.盡可能讓組員相信小魏可以提升他們的能力
B.在分析組員所處的不利環境時采取個體視角
C.建議組員在各自家庭中采取促進改變的行動
D.幫助組員鏈接所需資源,促進他們平等參與
23、林老伯身體一直很好,突發腦梗后生活無法自理,靠老伴和子女照顧。為此,林老伯一直心情郁悶,認為自己成了家里的累贅,不如死掉算了。如果運用理性情緒治療模式進行分析,林老伯的非理性信念是()
A.自己身體應該永遠健康
B.不想麻煩別人照顧自己
C.不希望自己拖累了家庭
D.生老病死是無法抗拒的
24、通過社會工作者小王的服務,轉到城里讀書的小芳逐漸適應了新學校的生活,和同學們成為了好朋友。雖然學習成績還有待提高,但小芳的學習興趣越來越濃,主動性越來越強,最近她主動提出要結束個案服務。對此,小王適宜的做法是()
A.同意結案,對個案服務進行總結和評估,并提出更進建議
B.同意結案,但要轉介給小芳所在學校的老師繼續開展服務
C.不同意結案,因為小芳的學習成績還有待進一步提高
D.不同意結案,因為能否結案不取決于小芳的主觀意愿
25、老張退休后,一直不能適應退休生活,出現了抑郁,向社會工作者小李求助。社會工作者小李介入后采用任務中心模式對老張開展服務。此時,小李應重點關注老張的()
A.自主性
B.認知
C.抗逆力
D.動機
26、小強正值“叛逆期”,對父母的管教日益反感,有幾次因學習成績下滑和迷戀網游跟父母發生爭吵,還聲稱要離家出走。小強父親對此火冒三丈,覺得這個兒子白養了,小強母親向社會工作者老張求助。老張引導他們理解相互的感受、想法和期待,協助他們從新的角度來看待家庭中的規則。上述工作過程,反映出老張運用的主要治療模式是()
A.任務中心模式
B.認知行為治療模式
C.結構式家庭治療模式
D.薩提亞家庭治療模式
27、個案會談是社會工作者與服務對象進行的有目的的專業談話。下列關于會談的說法,正確的是()
A.會談是無法提前預設目標的
B.會談沒有環境與空間的限制
C.會談是時間及主題上有機構的互動過程
D.會談中社會工作者可以自由地談論問題
28、服務對象:“我工作很忙,平時婆婆幫忙帶孩子。你也知道隔代親,老人家比較寵孩子,小孩子現在說話就沒大沒小的,管了婆婆就不高興,不管我又怕孩子越大越不好管,跟我也不親了···”
社會工作者:“您剛才講的,我的理解是您希望孩子懂規矩,但是找不到讓婆婆接受、孩子又不逆反的方法,是嗎?”
上述對話中,社會工作者采用的技巧是()
A.忠告
B.澄清
C.對焦
D.對質
29、9歲的玲玲在一場車禍中失去了父母,右腿截肢,玲玲的奶奶成了她的監護人,并向社會工作者小王求助。小王對玲玲的現狀進行評估,制定了周密的服務計劃,包括:向民政部門申請臨時救助;聯系假肢中心為玲玲安裝假肢;聯系康復中心為玲玲進行康復訓練;協調咨詢師為玲玲做心理輔導;為玲玲安排寄宿學校等。這些做法體現了個案管理實施的()
A.服務監督原則
B.包裹式服務原則
C.服務倡導原則
D.服務對象參與原則
30、社會工作者要為癌癥晚期患者家屬舉辦一個小組,小組的主要任務是引導小組成員交流照顧癌癥患者的經歷,表達感受,釋放壓力,建立起互相信任的共同體關系。此小組類型是()
A.教育小組
B.成長小組
C.支持小組
D.治療小組
21、答案: A
解析:人本主義強調人的內在價值和能力。強調每一個人都要受到尊重,每一個小組成員都要協同社會工作者一起對每一個成員表現出關注。
22、答案: D
解析:李(Lee)根據增強權能理論的要求,提出了社會工作的10 個實踐原則:一是所有壓迫 對于人們的生活都是破壞性的,社會工作者和服務對象應該挑戰環境的壓迫;二是社會工作 者應該對壓迫的環境采用整體視角;三是人們自己要增強自己的權能,社會工作者只是協助 者;四是推動具有共同基礎的人們相互增加權能;五是社會工作者與服務對象之間應建立互 惠關系;六是社會工作者鼓勵服務對象以自己的語言進行表達;七是社會工作者應該堅信人 是勝利者而非受害者;八是社會工作者應該聚焦于社會持續不斷的變遷;九是在社會工作服 務實踐中,社會工作者與服務對象是一種雙向合作關系;十是干預可以分為三個層面:第一, 社會工作者與服務對象建立合作關系,滿足服務對象眼前的需要,包括聯結服務對象所需的 資源、開始促進意識覺醒、尋找和申請資源;第二,教授技巧和知識,并評估服務對象的權 能動態機制,包括各類小組或團體的活動;第三,集體行動,旨在形成集體、參與倡導或進 行社會行動。
23、答案: A
解析:所謂非理性信念是指那些把特定場景中的經驗絕對、普遍、抽象化之后與實際情況不符的想法和觀點。題中林老伯認為自從生活無法自理后,心情郁悶,認為自己成了家里的累贅,其非理性的信念就表現為自己身體應該永遠健康,自己不應該生病。
24、答案: A
解析:結案。 在服務進入結束階段,社會工作者面臨的工作重點是與服務對象一起商討結案工作。一般情況下,出現以下5 種情況之一就可以結案:一是社會工作者與服務對象都認為工作目標已經實現;二是雖然問題沒有徹底解決,但服務對象已經具備獨立面對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三是社會工作者與服務對象的關系不和諧,希望結束服務;四是服務對象出現了一些新的要求和問題,需要其他社會工作者或者服務機構解決;五是因為一些不可預測的因素,需要結束服務。對于三、四、五這3 種情況,社會工作者不僅需要結束服務,同時還需要與其他服務機構或者社會工作者聯系,幫助服務對象獲得合適、必要的服務。本題中服務對象主動提出要結束個案服務,社工應尊重服務對象的意見,但需要對開展的服務進行總結。
25、答案: A
解析:任務中心模式在運用任務實現目標過程中非常關注服務對象的自主性。
26、答案: D
解析:薩提亞家庭治療模式的理論假設可以概括為3 個主要方面:對人的理解、對困難的理解 和對家庭的理解。這3 個方面相互影響,一起構成薩提亞家庭治療模式的理論基礎。題中社工引導服務對象及其家庭成員理解相互的感受、想法和期待,協助他們從新的角度來看待家庭中的規則,正是運用了薩提亞的家庭治療模式。
27、答案: C
解析:個案會談是指社會工作者與服務對象進行面對面的、有目的的專業談話,它又稱為個案面談。個案會談的安排涉及很多方面的工作,概括起來,主要包括3個方面的任務:個案會談的準備、個案會談的內容安排以及會談內與會談外的銜接。 (1)個案會談的準備。個案會談的準備是社會工作者在會談前為會談順利進行而做的準備工作,包括服務對象相關資料的閱讀、會談時間和地點的選擇以及會談場地的布置等。一般而言,會談時間和地點的選擇以及會談場地的布置,應便于服務對象自由地談論自己的問題。 (2)個案會談的內容安排。個案會談的內容安排是社會工作者對整個會談進程的活動安排,它包括在會談開始、中間和結束各階段的各項任務安排和具體的時間分配。 (3)會談內與會談外的銜接。社會工作的個案會談不同于一般的談話,注重會談內與會談外的銜接,而兩者之間的銜接主要依靠會談內的行動任務的布置。
28、答案: B
解析:個案工作中,社工常常重復服務對象的說過的話這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重復的過程,也是社工把服務對象模糊不清的信息或不清楚的陳述作更詳細的解說的過程,使未明確的信息轉化為清楚、具體、深入的信息,我們將工作手法稱之為澄清。
29、答案: B
解析:所謂包裹式服務,是指經過需求評估和可利用資源的確認后設計一整套服務,并且通過各種服務的聯結最終促使服務對象學會獨立自主。個案管理強調服務的連續性,既包括時間上的連續性,也包括服務的完整性,以此來保障服務對象所獲得的各項服務之間緊密的聯結。所謂專業合作,是指個案管理是一種結合不同專業領域的團隊工作方法。團隊中可能包括醫生、護士、職業治療師、臨床心理學家以及其他專業人士,這種多專業合作是為了給案主提供“全人”服務。
30、答案: C
解析:成長小組大多運用于各類學生及邊緣群體的輔導工作。成長小組的工作旨在幫助組員了解、認識和探索自己,從而最大限度地啟動和運用自己的內在資源及外在資源,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解決所存在的問題并促進個人正常健康地發展。支持小組強調的是組員彼此之間感情上的支持,社工的任務是指導和協助小組組員討論自己生命中的重要事件,表達自己的情緒感受,建立相互理解的共同體。本題中主要為癌癥晚期患者家屬開展小組,小組主要是為了表達感受,釋放壓力,故為支持小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