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小睿近來對工作和生活都提不起興趣,想換工作又患得患失,懷疑自己得了抑郁癥。小睿在社會工作者老周的協助下求助精神科醫生,經診斷后排除了抑郁癥。但小睿仍對人生目標、職業選擇和生活方式感到茫然,并為此深感痛苦。針對小睿的情況,老周在設計服務方案時最宜采用的社會工作理論是( )。
A.存在主義理論
B.生態系統理論
C.精神分析理論
D.認知行為理論
22.某社會工作服務機構從增強權能理論視角出發,為家庭暴力受害婦女提供服務。該機構通過內部評估認為,有必要進一步增強服務對象對社會環境的影響。下列做法中,有助于實現該目標的是( )。
A.為受害婦女提供臨時庇護服務
B.鼓勵受害婦女積極呼吁社會關注
C.為受害婦女開展意識提升小組
D.促使受害婦女有能力離開施暴者
23.社會工作者:“我們先來探討一下怎樣才能讓你上課時集中注意力,我會分階段給你布置任務,完成了有獎勵,完不成就懲罰。你有什么看法?”
服務對象:“好,我同意,那試試看。”
上述對話表明,任務中心模式的服務介入焦點是( )。
A.關注經驗的整合
B.采用綜合的方案開展工作
C.清晰地界定問題
D.有效穩定服務對象的情緒
24.艾利斯提出的理性情緒治療模式的核心是ABC理論。其中,A是環境中的引發事件;B代表信念,是對事件的認識和評價;C是情緒和行為結果。關于該理論的說法,正確的是( )。
A.C是由B決定的,不會受到周圍環境的影響
B.如果B是理性的,會導致失控的情緒與行為
C.事件直接引發情緒,對事件的想法并不重要
D.ABC模式多用于分析心理失調的機制和原因
25.服務對象:“……我愛人經常對我發脾氣,總是抱怨我只顧忙工作,從來不管家里的事……”
社會工作者:“聽您這么說,我的理解是您覺得愛人對您體諒不夠,對嗎?”
上述對話中,社會工作者采用的會談技巧是( )。
A.同理
B.反映
C.對質
D.澄清
26.在個案會談中,社會工作者經常會使用摘要技巧。下列回應中,屬于摘要技巧的是()。
A.“你媽媽大老遠地跑過來,就只為了見見你?”
B.“你一下子要處理這么多事情,一定覺得手足無措吧?”
C.“你剛才說了不少往事,我的感覺是你很懷念童年的無憂無慮。”
D.“聽起來,你希望找一個方便社交,但又能保護隱私的居住環境。”
27.黃女士是一位40多歲的已婚女性,她最近因母親過世而深感痛苦,情緒低落,持續失眠,為此,向社會工作者尋求幫助。社會工作者詳細地詢問了情況,經過評估,準備轉介黃女士到醫院進行診斷,確診后再制訂服務方案。根據上述內容,社會工作者進行轉介前首先應()。
A.保證轉介后提供的服務質量
B.鼓勵服務對象積極接受轉介
C.讓服務對象充分表達感受并了解其需求
D.承諾可以為服務對象提供最適宜的資源
28.某社會工作服務機構正在執行一項“社會工作參與精準扶貧”的項目,社會工作者準備運用非結構式調查表入戶了解貧困家庭面臨的困境。關于非結構式調查表的說法,正確的是()。
A.比較適用于服務對象行為發生改變的調查研究
B.比較適合收集有明確答案,且容易識別的資料
C.只有預先設計好的調查問題.沒有調查問題的答案選項
D.既有預先設計好的調查問題,也有調查問題的答案選項
29.關于個案工作與個案管理顯著差異的說法,正確的是( )。
A.個案工作是臨床社會工作服務,個案管理是重視倡導的綜合服務
B.個案工作是專業社會工作服務,個案管理是其他領域的專業工作
C.個案工作者會提供全面幫助,個案管理者會協助服務對象鏈接資源
D.個案工作以提供直接服務為主。個案管理以整合資源促進合作為主
30.社會工作者小黃在社區開展了一個“綠色環保”小組,通過小組活動,激發了組員參與環境保護的熱情,提升了組員社會參與的能力。下列小黃的做法中,反映出社會目標模式理念的是( )。
A.通過組員之間的互動,實現小組的目標并獲得個人發展
B.運用各種治療方法幫助組員學習新行為,發展關系網絡
C.運用刺激、質疑等技巧提高小組的互動頻率和互動質量
D.通過培養小組領袖,提升其推動社區發展的意愿和能力
21.D【解析】本題考查社會工作理論。存在主義理論強調對過去經驗的解釋,對于未來行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生態系統理論主要是通過改變系統來實現個人需要的滿足。精神分析理論主要是幫助服務對象跳出來觀察和反省自己的經驗。認知行為理論是認為服務對象的問題不僅是外在層面的問題,更是認知的結果,需要通過調整個人的認知來促進行為的改變。題干中小睿患得患失,甚至懷疑自己得了抑郁癥,這些都是自我認知不當造成的。(考點:社會工作理論)
22.B【解析】本題考查增強權能理論。對于家庭暴力,社會工作者要幫助服務對象建立自信和自我控制能力。社會工作者一方面要采取措施控制其丈夫的施暴行為,另一方而要幫助服務對象認識自己在生活中的能力和長處。在環境層次上,能夠改變那些不利于個人權能發展的制度安排。鼓勵受害婦女積極呼吁社會關注,促進周圍人增加對受害婦女的理解。(考點:增強權能理論)
23.c【解析】本題考查任務中心模式。問題的界定、服務對象的界定以及任務的界定是任務中心模式實施過程中需要關注的問題。(考點:任務中心模式)
24.D【解析】本題考查艾利斯的ABC理論。艾利斯的ABC理論對人的心理失調的原因和機制進行了深入分析。通常認為,誘發性事件A只是引起情緒及行為反應C的間接原因,而人們對誘發性事件所持的信念、看法、解釋B才是引起人的情緒及行為反應C的更直接的原因。理性情緒治療模式指出,服務對象的認知、情緒、行為的反應都受到服務對象信念的影響。(考點:艾利斯的ABC理論)
25.D【解析】本題考查個案會談的技巧。澄清是指社會工作者引領服務對象對模糊不清的陳述作更詳細、清楚的解說,使之成為清楚、具體的信息。影響性技巧主要包括提供信息、自我披露、建議、忠告、對質。(考點:個案會談的技巧)
26.D【解析】本題考查個案會談的技巧。摘要是指社會工作者把服務對象過長的談話或不同部分所表達的內容進行整理、概括和歸納,并順其自然。D項符合摘要的實質。(考點:個案會談的技巧)
27.c【解析】本題考查個案管理的工作過程。不是每名求助者都會成為個案管理服務的服務對象,社會工作者在開始接觸服務對象時,應盡可能協助服務對象表達自己的需求,以確認服務對象面臨的問題,并且判斷問題是否復雜到需要運用個案管理的方式。(考點:個案管理的工作過程)
28.C【解析】本題考查非結構式調查表。非結構式調查表只有預先設計好的固定的調查問題,但沒有調查問題的答案選項,調查對象需要根據自己的理解填寫調查問題的答案。(考點:非結構式調查表)
29.D【解析】本題考查個案管理與個案工作的差異。個案管理者一般扮演整合服務角色,包括資源開發者、教導者、經紀人、倡導者等角色。個案工作者以直接服務的角色為主,通常扮演使能者和咨詢者。D項描述正確。(考點:個案管理與個案工作的差異)
30.D【解析】本題考查社會目標模式的實施原則。社會工作者在開展小組工作實踐活動中,自始至終都要強調:致力于培養并提升小組組員的社會意識和社會責任;致力于發展小組組員的自我發展能力、社會參與和社會行動的能力:致力于通過對小組領袖的培養,培育有利于社區各方面發展所需的領袖人物,提升他們推動社區和社會變遷的意識和能力;致力于小組工作目標與社區發展目標的一致性。(考點:社會目標模式的實施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