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三)
背景資料:
施工單位承建了某二級公路路基工程,路基寬度10m,其中K1+600~K1+900為軟土地基,該路段原地面平坦,路基為填方路堤,設計采用碎石樁處理軟基,碎石樁樁徑D為0. 5m,樁中心間距s為1. 3m,正三角形布置,樁長h為6m,樁內填充碎石填料,填料最大粒徑50mmn, 含泥量不大于5%,碎石樁布置如圖1所示。
施工單位專業工程師編制了軟基路堤填筑施工方案、項目技術部門對施工方案進行了審核,項目經理審批后用于指導施工。
碎石樁采用振動沉管法施工,針對碎石樁施工,施工單位在施工前進行了成樁擠密試驗。施工過程中,先開挖縱橫排水溝,將衣田排水疏于,并清除表層淤泥質士,清基后先鋪設0.25m厚的級配碎石并壓實,然后進行碎石樁施工,打完碎石樁后鋪設土工格柵,再鋪設級配碎石墊層。首排碎石樁里程樁號為K1+600,最后一排里程樁號不超過K1+900,基底處理寬度MN為52m,樁位布置不超出此范圍。
其成樁工藝為:
①樁管垂直就位,閉合樁靴;
②將樁管沉入地基土中達到設計深度;
③按設計規定的混合料數量向樁管內投入碎石料;
④邊振動邊拔管,拔管高度100cm;
⑤邊振動邊向下壓管(沉管),下壓高度30cm
⑥繼續振動10~20s,停拔時間長短按照規定要求;
⑦重復步驟③~⑥,直至樁管拔出地面。
路堤填筑過程中,為保證軟土地基路堤穩定性,路堤施工期內施工單位連續觀測了路堤的沉降等,其填筑速率按路堤中心線地面沉降速率毎晝夜不大于10~15π控制。路堤完工且在沉降穩定后,進行路面及邊坡防護等施工。
【問題】
1.寫出圖1中構造物A、B、C的名稱。
2.計算該路段碎石樁的總根數。(計算過程結果保留小數點后3位,最后結果取整)
3.改正施工方案審批流程中的錯誤,針對碎石樁施工,施工單位在施工前還應進行何種試驗?
4.寫出背景資料中振動沉管法的成樁工藝方法名稱,振動沉管法的成樁工藝還有哪兩種方法?
5.為保證軟土地基路堤穩定性,路堤填筑時還應采用什么控制標準?
【參考答案】
1.A:排水溝或邊溝;B:土工格柵;C:級配碎石墊層
2.橫向方向,單排的根數(52-0.5)/1.3+1=40.615(根)
雙排的根數:40.615-1=39.615(根)
縱向方向:單排的根數(300-0.5)/1.3+1=231.385(根)
雙排的根數:460.769-1=230.385(根)
所以碎石樁的總根數為:40.615×231.385+39.615×230.385= 18524(根)
3.錯誤之處:項目經理審批后用于指導施工。
改正:應由項目總工程師審批后用于指導施工。
施工單位施工前應進行成樁擠密試驗。
4.成樁工藝名稱:重復壓管成樁法。
還有另外兩種方法是:一次拔管成樁法和逐步拔管成樁法。
5.為保證軟土路堤穩定還應執行的控制標準是:坡腳水平位移速率每晝夜不大于5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