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計算分析題(本類題共2小題。第1小題10分,第2小題12分,共22分,凡要求計算的項目,除特別說明外,均須列出計算過程,計算結果以萬元為單位,出現小數的,均保留兩位小數。)
1.A建筑公司簽訂了一項建造合同,承建一棟房屋,合同總金額為2400萬元,工程期為3年。該項工程于2009年1月1日開始動工,從2009年1月1日至2011年12月31日,最初預計合同總成本為2000萬元,到2010年末,由于原材料價格上漲等原因調整了預計總成本,預計總成本為2500萬元,該項工程于2011年12月31日完工,由于工程質量較好,客戶同意支付獎勵款100萬元。假設每年的支出均為原材料、職工薪酬(各占50%)。建造該工程的其他資料如下:
單位:萬元
2009年末 |
2010年末 |
2011年末 | |
至目前為止已發生的成本 |
800 |
1500 |
2500 |
完成合同尚需發生的成本 |
1200 |
1000 |
O |
已結算的工程價款 |
900 |
600 |
1000 |
實際收到的價款 |
800 |
200 |
1200 |
要求:
(1)確定2009年末、2010年末的合同完工進度;
(2)計算確認各年的收入、費用和毛利;
(3)編制2009~2011年末各年的有關會計分錄。
2.M公司系上市公司,所得稅采用資產負債表債務法核算,適用的所得稅稅率為25%,按凈利潤的10%提取盈余公積。該公司有關資料如下:
資料一:
該公司將2006年12月建造完工的辦公樓作為投資性房地產對外出租,該辦公樓的原價為5000萬元,預計使用年限為25年,無殘值,采用年限平均法計提折舊。假定稅法規定的折舊方法、預計使用年限和預計凈殘值與上述作法相同。2009年1月1日,M公司決定采用公允價值對投資性房地產進行后續計量。2009年1月1日,該辦公樓的公允價值為4800萬元,假定2009年1月1日前無法取得該辦公樓的公允價值。2009年12月31日,該辦公樓的公允價值為4900萬元。(在采用公允價值進行后續計量之前并未對該房地產計提減值準備。)
資料二:
M公司2006年12月20日購入一臺管理用設備,成本為230萬元,預計使用年限為10年,預計凈殘值為10萬元,按年數總和法計提折舊。由于固定資產所含經濟利益預期實現方式的改變,M公司于2009年1月1日將設備的折舊方法改為年限平均法,將設備的折舊年限由原來的10年改為8年,預計凈殘值為10萬元。該設備在此變更之前未計提減值準備。
要求:
(1)根據資料一:
①編制M公司2009年1月1日會計政策變更的會計分錄;
②編制2009年12月31日投資性房地產公允價值變動的會計分錄;
③計算2009年12月31日遞延所得稅負債或遞延所得稅資產的余額及發生額,編制相關會計分錄。
(2)根據資料二:
①計算上述設備2007年和2008年計提的折舊額;
②計算上述設備2009年的折舊額;
③計算上述會計估計變更對2009年凈利潤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