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H412033 熟悉焊接質量檢驗方法
本條主要知識點:焊前檢查;焊接中檢驗;焊后檢驗。
1. 焊前檢驗內容
(1)原材料的檢查。
(2)焊接結構設計及施焊技術文件的檢查。
(3)對焊工進行技術交底的檢查。
(5)對工件裝配質量檢查。
(6)焊工資格檢查。
(7)焊接環境的檢查。
2.焊接中檢驗內容
(1)焊接中是否執行了焊接工藝要求,包括焊接方法、焊接材料、焊接規范(電流、電壓、線能量)、焊接順序、焊接變形及溫度控制。
(2)焊接層間是否存在裂紋、氣孔、夾渣等表面缺陷。
3. 焊后檢驗內容
焊縫的外觀檢驗、致密性試驗、強度試驗。
(1)焊縫的外觀檢驗
1)利用低倍放大鏡或肉眼觀察焊縫表面是否有咬邊、夾渣、氣孔、裂紋等表面缺陷。
2)用焊接檢驗尺測量焊縫余高、焊瘤、凹陷、錯邊等。
3)用樣板和量具測量焊件收縮變形、彎曲變形、波浪變形、角變形等。
(2)焊縫的致密性試驗
1)液體盛裝試漏:用不承壓設備直接盛裝液體,檢驗其焊縫致密性。
2)氣密性試驗:壓縮空氣通入容器或管道內,焊縫外部涂肥皂水檢查滲漏。
3)氨氣試驗:焊縫一側通入氨氣,另一側貼上酚酞-酒精溶液試紙,檢查滲漏。
4)煤油試漏:焊縫一側涂刷白堊粉水,另一側浸煤油,白堊上留下油漬即有滲漏。
5)氦氣試驗:對致密性要求嚴格的焊縫,用氦氣檢漏儀來測定。
(3)焊縫的強度試驗
1)常用水進行容器的液壓強度試驗,也稱水壓試驗。耐壓試驗壓力一般為設計壓力的1.25倍。對不銹鋼進行水壓試驗時,要控制水的氯離子含量不超過25ppm.
2)用氣體為介質進行氣壓強度試驗,試驗壓力一般為設計壓力的1.15倍。氣壓試驗危險性很大,應采取措施確保安全。
3. 焊縫無損檢測的常用方法
一般包括射線探傷(X、γ)、超聲波探傷、磁粉、滲透和渦流探傷等,無損檢測方法應根據焊縫材質與結構特性來選擇。
(1)射線探傷(X、γ)方法(RT)
是目前應用較廣泛的無損檢驗方法,能發現焊縫內部氣孔、夾渣、裂紋及未焊透等缺陷。射線探傷基本不受焊縫厚度限制,但無法測量缺陷深度,檢驗成本較高、時間長,射線對探傷操作人員有損傷。
(2)超聲波探傷(UT)
超聲波比射線探傷靈敏度高、靈活方便、周期短、成本低、效率高、對人體無害,但顯示缺陷不直觀,對缺陷判斷不精確,靠探傷人員經驗和技術熟練程度影響較大。
(3)磁性探傷(MT)
主要用于檢測焊縫表面或近表面缺陷。
(4)滲透探傷(PT)
此法主要用于焊縫表面檢測或氣刨清根后的根部缺陷檢測。
(5)渦流探傷(ET)
其檢驗參數控制相對困難,可檢驗導電材料表面或焊縫與堆焊層表面或近表面缺陷。
1H412034了解焊接應力與焊接變形及其控制
本條主要知識點:焊接應力與變形產生機理;焊接殘余應力的危害及降低焊接應力的措施;焊接變形的危害性及預防焊接變形的措施。
1. 焊接應力與變形產生機理
焊接熱輸入引起材料不均勻局部加熱,使焊縫區熔化,而熔池毗鄰的高溫區材料的熱膨脹則受到周圍材料的限制,產生不均勻的壓縮塑性變形。在冷卻過程中,已發生壓縮塑性變形的這部分材料又受到周圍材料的制約,不能自由收縮,在不同程度上又被拉伸而卸載,與此同時,熔池凝固,金屬冷卻收縮也產生了相應的收縮拉應力和變形。這種隨焊接熱過程而變化的內應力場和構件變形,稱為瞬態應力與變形。在室溫條件下,焊后殘留于構件中的內應力場和宏觀變形稱為焊接殘余應力與焊接殘余變形。
2. 焊接殘余應力的危害
影響構件承受靜載能力;影響結構脆性斷裂;影響結構的疲勞強度;影響結構的剛度和穩定性;易產生應力腐蝕開裂;影響構件精度和尺寸的穩定性。
3. 降低焊接應力的措施
設計措施,工藝措施。
4. 焊接變形
焊接變形可以區分為在焊接熱過程中發生的瞬態熱變形和室溫條件下的殘余變形。就殘余變形而言,又可分為焊件的面內變形和面外變形。
(1)焊接變形的危害
降低裝配質量;影響外觀質量,降低承載力;增加矯正工序,提高制造成本。
(2)預防焊接變形的措施
進行合理的焊接結構設計;采取合理的裝配工藝措施;采取合理的焊接工藝措施。
1)合理的焊接結構設計
①合理安排焊縫位置。焊縫盡量以構件截面的中性軸對稱;焊縫不宜過于集中。
②合理選擇焊縫尺寸和形狀。在保證結構有足夠承載力的前提下,應盡量選擇較小的焊縫尺寸,同時選用對稱的坡口。
③盡可能減少焊縫數量,減小焊縫長度。
2)合理的裝配工藝措施
①預留收縮余量法
②反變形法
③剛性固定法
④合理選擇裝配程序
3)合理的焊接工藝措施
①合理的焊接方法。盡量用氣體保護焊等熱源集中的焊接方法。不宜用焊條電弧焊,特別不宜選用氣焊。
②合理的焊接規范。盡量采用小規范,減小焊接線能量。
③合理的焊接順序和方向。
④進行層間錘擊(打底層不適于錘擊)。
編輯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