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財務報告目標
財務報告的目標,要解決提供什么樣的財務報告的問題。
一、財務報告的目標
通常認為財務報告的目標有受托責任觀和決策有用觀兩種。受托責任觀強調可靠性,主要采用歷史成本計量(如股東通過報表確定經理人業績);決策有用觀強調相關性,較多采用公允價值等其他計量屬性(如股民通過報表選擇股票)。
我國企業財務報告的目標,是向財務報告使用者提供與企業財務狀況、經營成本和現金流量等有關會計信息,反映企業管理層受托責任的履行情況,有助于財務報告使用者作出經濟決策。
我國企業財務報告目標=決策有用+受托責任
其中,決策有用是主要目標,滿足投資者的信息需求是企業財務報告編報的首要出發點;受托責任是次要目標。
【課堂練習1·多選題】我國企業財務報告的目標有( )。
A.有助于報告使用人作出決策;
B.反映管理層的受托責任;
C.滿足宏觀經濟管理需要;
D.滿足企業內部管理需要。
【正確答案】AB
二、會計基本假設
(一)會計主體(空間范圍)
會計主體就是說,會計做的是甲公司的賬,則甲公司就是會計主體。凡是能獨立從事會計核算的單位,即有特定的權力義務界限的組織(如生產車間、門市部、分廠等),都能成為會計主體。
【課堂練習2·多選題】下列各項可以成為會計主體的有( )。
A.分公司
B.基金
C.企業生產部門
D.企業集團
『正確答案』ABCD
會計主體與法律主體的關系:
法律主體即法人,具有民事行為能力、能夠獨立承擔民事責任的組織。法律主體都是會計主體(法律規定法人必須進行會計核算),但會計主體不一定是法律主體。
如獨資、合伙企業、企業年金基金、企業證券投資基金等都不是法人,但可以是會計主體。
兩個概念的聯系與區別:
交易——兩個企業之間的活動;事項——一個企業內部的活動。
注意:沒有特別說明的話,本教材的會計主體是制造型企業(即工業企業),本教材所講的會計處理都是制造型企業的會計處理(第20章除外)。
(二)持續經營
持續經營,是指在可以預見的將來,企業將會按當前的規模和狀態繼續經營下去,不會停業,也不會大規模削減業務。
持續經營假設下,企業會永遠存續,因此,有必要進行會計分期。即,持續經營是會計分期的前提。
如果不滿足持續經營假設,那么,正常的會計處理原則都不再適用。比如資產,則不能再按照歷史成本等計量屬性計價,而應改為清算價格計量。
(三)會計分期(時間范圍)
會計期間包括會計年度和中期。我國以公歷年度作為會計年度,中期有半年、季度、月份和其他等四種。有的中期是不規則的期間:比如2010年5月8日進行企業合并,那么當天要編制合并報表,合并報表涵蓋的期間:2010年1月1日~ 2010年5月8日,就屬于中期。
注意關系:
持續經營——會計分期——權責發生制——應收、應付、預收、預付、折舊、遞延、待攤等會計方法(前者產生后者,后者以前者為前提)。
(四)貨幣計量
我國規定,我國的企業的記賬本位幣可以是人民幣,也可以是外幣。但是,列報貨幣只能是人民幣。也就是說,我國的企業如果業務收支以外幣為主,該企業可以選擇外幣來記賬,但其對外編制報送的會計報表,必須折算為人民幣。
三、會計基礎
會計基礎,是指企業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的基礎,這個基礎就是權責發生制。
權責發生制的含義可以這樣理解:權即收入,責即費用,收入和費用在發生時確認,不管款項是否收支。
權責發生制是資產負債表和利潤表的基礎。現金流量表遵循收付實現制。
權責發生制是折舊、遞延、待攤、應收、應付、預收、預付等會計方法的基礎。會計分期是權責發生制的前提。
行政單位和非營利事業單位采用收付實現制。
【課堂練習3·單選題】
下列關于會計基本假設和會計基礎的表述中正確的是( )。
A.企業異地設立的分廠,不屬于法律主體,但可以成為會計主體
B.權責發生制是我國企事業單位會計核算的基礎
C.我國境內的企業如果業務收支以外幣為主,可以選擇外幣來編制對外報送的會計報表
D.權責發生制是企業編制資產負債表、利潤表和現金流量表的基礎
『正確答案』A
相關推薦:
2012年中級會計職稱考試《中級會計實務》考點章節重點提示
2012年中級會計職稱考試《中級會計實務》各章考點匯總
2012年中級會計職稱各科試題專練
熱點新聞:2012年中級會計職稱考試時間調整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