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中級會計師考試教材《中級會計實務》答疑一
1. 教材第69頁倒數第15行和倒數第14行中,是在計算調整后的凈利潤。公式中“-(7000000-5000000)80%”、“-(12000000/16-10000000/20)”和“-(8000000/8-6000000/10)”應如何理解?可否理解為:這三項分別是減去“已售存貨中公允價值大于賬面價值部分”、“年折舊公允價值大于賬面價值部分”以及“年攤銷公允價值大于賬面價值部分”?
解答:是。準確地說,這三項分別是由于已售存貨公允價值高于賬面價值而應調整增加的營業成本,由于固定資產公允價值高于賬面價值而應調整增加的折舊額,以及由于無形資產公允價值高于賬面價值而應調整增加的攤銷額。
2. 教材第70頁倒數第2行,為何把投資損益調整增加“1200000”元?該數字是如何算出的?按照第71頁第2行的計算公式:(30 000 000+6 000 000)×20%=7 200 000,第70頁投資損益是否應調整增加“7 200 000”元?
解答:20×9年,聯營企業乙公司向投資方甲公司出售商品,且該商品至當年年末仍未對外出售或未被消耗,由此產生未實現內部交易損益6 000 000元,甲公司在按照權益法確認應享有乙公司20×9年凈利潤時應抵銷該未實現內部交易損益的影響。2×10年,甲公司對外出售該商品,意味著原來未實現內部交易損益已經實現,因此,甲公司在確認應享有乙公司2×10年凈利潤時,應當將原未確認的內部交易損益調整回來,從而調整增加投資收益1 200 000元(6 000 000×20%)。至于7 200 000元,是調整后應當確認的投資收益金額。
3. 教材第70頁第17行中,“(20000000-4000000+4000000/10/4)20%”應如何理解?“-4000000”和“+4000000/10/4”分別代表什么?“-4000000”可否理解為“對甲公司內部銷售利潤的抵消”?“+4000000/10/4”可否理解為“對乙公司內部購進固定資產多計提折舊的抵消”?
解答:是。
4. 教材第98頁“第二節非貨幣性資產交換的確認和計量”中的第7行是“(1)該項交換不具有商業實質;或者”。請問“或者”后面是否還有文字?
解答:此處講了兩種情形,第一種情形是“該項交換不具有商業實質”,或者第二種情形是“換入資產和換出資產的公允價值都無法可靠計量”。因此正確的理解是,“(1)該項交換不具有商業實質;或者(2)換入資產和換出資產的公允價值都無法可靠計量”。
5. 教材第102頁【例7-2】的第13行計算補價比例時,是用補價81 081元作為分子的,此處為何乙公司支付給甲公司的750 000元要扣除增值稅稅差668 919元?另外,教材第104頁【例7-4】的第10行計算補價比例時,是用補價100 000元作為分子的。請問這個補價100 000元是否已經扣除了增值稅稅差?此處是否還應該扣除增值稅的稅差?
解答:教材第102頁【例7-2】的第13行計算補價比例時,補價比例=81081/6081081=1.3%,未考慮相關稅費問題。需要說明的是,甲公司收到乙公司支付的款項為750000元,但其中668 919元為增值稅,實際補價金額為81081元,因此在計算補價比例時,應當基于實際補價。
同樣的道理,在教材第104頁【例7-4】的第10行計算補價比例時,甲公司實際收到的補價為100000元,其中不含增值稅費用,因此,補價比例=100000/1150000=8.7%。
6. 教材第102頁【例7-2】,甲公司換入的長期股權投資的入賬價值=換出資產的公允價值-收到的補價=6 081 081-81 081=6 000 000元。乙公司換入的投資性房地產的入賬價值=換出資產的公允價值+收到的補價=6 000 000+81 081=6 081 081元。這里增值稅均不影響換入資產的入賬價值。但教材【例7-3】(第104頁第3行和第8行)中,甲公司換入的無形資產的入賬價值=換出資產的賬面價值-進項稅額=(5 000 000-1 400 000)-216 000=3 384 000元,乙公司換入的長期股權投資的入賬價值=換出資產的賬面價值+銷項稅額=(4 200 000-600 000)+216 000=3 816 000元。在這里增值稅卻影響換入資產的入賬價值,請問這是為什么?
解答:在【例7-3】中,非貨幣性資產交換所涉及的資產公允價值不能可靠計量的,企業應當以換出資產的賬面價值和相關稅費,作為換入資產的成本,無論是否支付或收到補價,均不確認損益。為此,企業在“相關稅費”中考慮了增值稅。
7. 教材第104頁第16行換入資產成本的公式中,“應支付的相關稅費”是否包括增值稅?按【例7-6】(第109頁第21行)的理解,應支付的相關稅費應該包括增值稅,并體現為銷項稅額和進項稅額的差額?
解答:在公允價值不能可靠計量的情況下,按照此類非貨幣性資產交換“不確認損益”的原則,“應支付的相關稅費”中考慮了增值稅。在【例7-6】中,企業在此項非貨幣性資產交換中涉及應交增值稅的進項稅額和銷項稅額,換入資產的賬面價值受兩者影響。
8. 教材第157頁表9-4中,左邊第3列的倒數第3行,“實際利息收入545 000元”是如何計算出的?
解答:545 000=(59 000*5)+(1250 000-1000 000)
= 295 000 + 250 000
其中,295 000是5年應收的實際票面利息,250 000是5年需要分攤的債券利息調整金額(即債券折價部分)
9. 教材第180頁【例10-3】的第7行中,請問“(10×e0.42)”是什么公式?應如何理解?
解答:P=P0ex是連續復利計算公式。
一次通關攻略:中級會計師各科章節90%重難點馬上試聽》
手機用戶可訪問:https://m.233.com/zhongj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