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答案
一、單項選擇題
1.[答案]:A
[解析]:一般納稅人企業購入免稅農產品,其買價的13%可作為增值稅進項稅額抵扣,因此其入賬價值為:300×(1-13%)+10+10=281(萬元)。
2.[答案]:C
[解析]:委托加工物資收回后將繼續用于加工應稅消費品,則委托方支付的由受托方代收代繳的消費稅應計入“應交稅費——應交消費稅”的借方,在以后銷售環節中進行抵扣,不計入委托加工物資的成本。所以該委托加工材料收回后的入賬價值是1 000+200=1 200(萬元)。(注:B公司是小規模納稅人,不能開具增值稅專用發票,但可以委托稅務機關代開增值稅專用發票。本題中委托方A公司取得了增值稅專用發票,因此相關增值稅進項稅可以抵扣,不需要計入委托加工材料的成本。)
3.[答案]:C
[解析]:企業在存貨采購過程中發生的倉儲費、包裝費、運輸途中的合理損耗、入庫前的挑選整理費用等,應直接計入存貨的采購成本。
原材料的入賬價值=1 200×6 000+60 000×(1-7%)+10 000+18 000=7 283 800(元)。
4.[答案]:A
[解析]:投資者投入的長期股權投資,應當按照投資合同或協議約定的價值作為初始投資成本,但合同或協議約定的價值不公允的除外。本題中雖然有協議價,但是由于協議價是不公允的,所以應該用市場價100萬元作為原材料的入賬價值。
5.[答案]:B
[解析]:會計處理為:
借:營業外支出 48.5
貸:庫存商品 40(成本)
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銷項稅額) 8.5(50×17%)
6.[答案]:B
[解析]:B材料是為生產產品而持有的,所以應先考慮產品是否發生了減值。產品的可變現凈值=270-10=260(萬元),小于其成本280萬元,所以B材料應按可變現凈值計量,B材料的可變現凈值=產品的市場價270-完工尚需發生的成本160-估計銷售費用及稅金10=100(萬元)小于B材料的成本120萬元,應計提存貨跌價準備20萬元,所以B材料期末賬面價值為100萬元。
7.[答案]:A
[解析]:專門為生產產品而持有的原材料是否發生減值,要首先判斷所生產的產品是否發生減值。如果所生產的產品有銷售合同,則產品的可變現凈值應以合同約定價格為基礎來確定。 甲產品的可變現凈值=110×50-0.2×50=5 490(元),甲產品成本=5 000+510=5 510(元),甲產品的可變現凈值小于成本,發生減值。因此該原材料應按可變現凈值計量。該原材料的可變現凈值=110×50-510-50×0.2=4 980(元)。原材料成本5 000大于其可變現凈值4 980,所以應計提減值準備5 000-4 980=20(元)。
8.[答案]:C
[解析]:用于生產產品的材料的可變現凈值=用該材料生產的產品的估計售價-至完工估計將要發生的加工成本-估計銷售產品費用及相關稅費。存貨的賬面成本不影響其可變現凈值,材料的售價和估計發生的銷售材料的費用及相關稅費只影響直接用于出售的材料的可變現凈值。
9.[答案]:A
[解析]:當年12月31日存貨的賬面價值=128+215+316=659(萬元)。
10.[答案]:B
[解析]:產成品可變現凈值=120-16=104(萬元),產品成本=80+32=112(萬元),產品發生減值,所以半成品應當按可變現凈值計量。該半成品的可變現凈值=120-32-16=72(萬元),該半成品的成本為80萬元,所以期末應計提存貨跌價準備=80-72=8(萬元)。
11.[答案]:C
[解析]:本題2009年末,存貨的成本低于可變現凈值,即存貨未減值,則“存貨跌價準備”賬戶的期末余額為0;2009年上半年售出該項存貨時結轉存貨跌價準備2萬元,沖減主營業務成本2萬元,同時,中期末又計提存貨跌價準備1萬元;2009年下半年度售出該項存貨時又結轉存貨跌價準備2萬元,沖減主營業務成本2萬元,而至年末時,由于存貨不再減值,則尚應沖減存貨跌價準備1萬元,故累計計入資產減值損失的金額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