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種產品量本利分析
在市場經濟環境下,企業不可能只有一種產品,大多數企業都詞時進行著多種產品的生產和經營。由于各種產品的銷售單單位變動成本、固定成本不一樣,從而造成各種產品的邊際貢獻或邊際貢獻率不一致。因此,對多種產品進行保本分析,在遵循單一產品的保本分析的基礎上,應根據不同情況采用相應的具體方法來確定。目前,進行多種產品保本分析的方法包括加權平均法、聯合單位法、分算法、順序法和主要產品法等。
(一)加權平均法
加權平均法是指在各種產品邊際貢獻的基礎上,以各種產品的預計銷售收入占總收入的比重為權數,確定企業加權平均的綜合邊際貢獻率,進而分析多品種條件下量本利關系的一種方法。
采用加權平均法計算多種產品保本點銷售額的關鍵,是根據各種產品的銷售單價、單位變動成本和銷售數量計算出一個加權平均的邊際貢獻率,然后根據固定成本總額和加權平均的邊際貢獻率計算出保本點銷售額。
(二)聯合單位法
聯合單位法是指在事先確定各種產品間產銷實物量比例的基礎上,將各種產品產銷實物量的最小比例作為一個聯合單位,確定每一聯合單位的單價、單位變動成本,進行量本利分析的一種分析方法。
所謂聯合單位,是指固定實物比例構成的一組產品。例如,企業同時生產甲、乙、丙三種產品,且三種產品之間的銷量長期保持固定的比例關系,產銷量比為 1:2:3。那么,1件甲產品、2件乙產品和3件丙產品就構成一組產品,簡稱聯合單位。該方法將多種產品保本點的計算問題轉換為單一產品保本點問題的計算。根據存在穩定比例關系的產銷量比,可以計算出每一聯合單位的聯合單位邊際貢獻和聯合單位變動成本,并以此計算整個企業的聯合保本點銷售量以及各產品的保本點銷售量。
其計算公式為:
聯合保本量=固定成本總額/(聯合單價-聯合單位變動成本)
在此基礎上,計算出每種產品的保本量。其計算公式如下:
某產品保本銷售量=聯合保本量×一個聯合單位中包含的該產品的產銷量
(三)分算法
分算法是指在一定的條件下,將全部固定成本按一定標準在各種產品之間進行合理分配,確定每種產品應補償的固定成本數額,然后再對每一種產品按單一品種條件下的情況分別進行量本利分析的方法。
該方法的關鍵是要合理地進行固定成本的分配。在分配固定成本時,對于專屬于某種產品的固定成本應直接計入產品成本;對于應由多種產品共同負擔的公共性固定成本,則應選擇適當的分配標準(如銷售額、邊際貢獻、工時、產品重量、長度、體枳等)在各產品之間進行分配。鑒于固定成本需要由邊際貢獻來補償,故按照各種產品的邊際貢獻比重分配固定成本的方法最為常見。
由于分算法可以提供各種產品計劃與控制所需要的詳細資料,故受到基層管理部門的重視與歡迎。但在選擇分配固定成本的標準時容易出現問題,尤其在品種較多時較為繁瑣。
(四)順序法
順序法是指按照事先規定的品種順序,依次用各種產品的邊際貢獻補償整個企業的全部固定成本,直至全部由產品的邊際貢獻補償完為止,從而完成量本利分析的一種方法。
該方法通常以事先掌握的各種產品的邊際貢獻和銷售收入計劃數為前提,并按照各種產品邊際貢獻率的髙低來確定各種產品的銷售順序。由于人們對風險的態度在確定補償順序時會導致兩種截然不同的結果:一種是樂觀的排列,即按照各種產品的邊際貢獻率由高到低排列,邊際貢獻率高的產品先銷售、先補償,邊際貢獻率低的后銷售、后補償;另一種是悲觀的排列,即假定各品種銷售順序與樂觀排列相反,此外,產品的順序也可按照市場實際銷路是否順暢來確定,但這種順序的確定缺乏統一的標準,存在一定的主觀性。
(五)主要產品法
在企業產品品種較多的情況下,如果存在一種產品是主要產品,它提供的邊際貢獻占企業邊際貢獻總額的比重較大,代表了企業產品的主導方向,則可以按該主要品種的有關的資料進行量本利分析,視同于單一品種。確定主要品種應以邊際貢獻為標志,并只能選擇一種主要產品。
主要產品法的依據是:主要產品必須是企業生產經營的重點,因此固定成本應主要由該產品負擔。這樣分析的結果往往存在一些誤差,但只要在合理的范圍內就不會影響決策的正確性。主要產品法計算方法與單一品種的量本利分析相同。
目標利潤分析
保本分析是假定企業在盈專平衡、利潤為零的狀態下進行的量本利分析。雖然它有助于簡化量本利分析的過程,了解企業最低生產條件以及評價企業經營的安全程度,并且為企業的經營決策提供有用的信息,但是,保本并不是企業經營的最終目的。在競爭的市場經濟中,企業經營的目的是為了追求利潤,在不斷盈利中擴大自身規模,求生存空間、求發展機會。因此,企業不會滿足于利潤為零的保本分析,更加注重于盈利條件下的量本利分析。
(一)目標利潤分析
目標利潤分析將目標利潤引進量本利分析的基本模型,在單價和成本水平既定、確保目標利潤實現的前提下,揭示成本、業務量和利潤三者之間的關系。目標利潤分析是保本分析的延伸和拓展。如果企業在經營活動開始之前,根據有關收支狀況確定了目標利潤, 那么,就可以計算為實現目標利潤而必須達到的銷售數量和銷售金額。計算公式如下:
目標利潤=(單價 ﹣ 單位變動成本)× 銷售量 ﹣ 固定成本
目標利潤銷售量=(固定成本+目標利潤)/ 單位邊際貢獻
目標利潤銷售額=(固定成本+目標利潤)/ 邊際貢獻率
目標利潤銷售額=目標利潤銷售量 × 單價
實現目標利潤的措施:通常情況下企業要實再目標利潤,在其它因素不變時,銷售數量或銷售價格應提高,而固定成本或單位變動成本則應下降。
應該注意的是,目標利潤銷售量公式只能用于單種產品的目標利潤控制,而目標利潤銷售額即既可以用于單種產品的目標利潤控制,又可用于多種產品的目標利潤控制。
(二)實現目標利潤的措施
目標利潤是量本利分析的核心要素,它既是企業經營的動力和目標,也是量本利分析的中心。如果企業在經營中根據實際情況規劃了目標利潤,那么為了保證目標利潤的實現,需要對其他因素做出相應的調整。通常情況下企業要實現目標利潤,在其他因素不變時,銷售數量或銷售價格應當提高,而固定成本或單位變動成本則應下降。
量本利分析在經營決策中的應用
量本利分析在經營決策中得到大量的應用。它可以根據各個備選方案的成本、業務量與利潤三者之間的相互依存關系,在特定情況下確定最優決策方案。在經營決策中應用量本利分析法的關鍵在于確定“成本分界點”。所謂“成本分界點”就是兩個備選方案預期成本相同情況下的業務量。找到了成本分界點,就可以在一定的業務量范圍內,選擇出最優的方案。
中級會計師考試手機用戶可訪問:https://m.233.com/zhongj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