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單項目大多是國有資金投資的跨年度工程,對施工企業存在著風險因素,其風險就是“市場環境和生產要素價格變化對合同價的影響”。材料是工程建筑重要的生產要素,所以在清單報價時,一定要預測材料價格走勢,規避風險。如鋼筋混凝土用鋼筋,2003年2月份北京市的市場均價是每噸2700元,此后一路上揚,一年以后已經升至3900元,漲幅達44.44%,這一點如果沒有預測,風險是不可避免的。
第三階段:建立企業自有材料價格庫。清單計價的原則是價格由市場生成、消耗量由企業確定。大型企業應根據本企業的施工技術和管理水平來編制人工、材料和機械臺班消耗量的企業定額。在編制企業定額的同時應該逐漸建立起企業自有的材料價格報考信息庫,它應具備以下功能:
1.具備一套完整的建筑材料分類編碼體系,保障材料歸類整理及查詢功能的實現。
2.能夠接受、處理多渠道來源的價格信息,如:歷史工程材料報價、企業真實的采購價格、廠商市場報價、各類市場公開的價格信息。
3.能夠報考地對各種渠道獲取的價格信息進行系統的綜合、對比、整理、分析,生成滿足造價人員需要的價格信息。以上功能的實現,必須利用計算機信息技術,并歷經長時間的信息積累。一旦形成自有的材料價格信息庫,企業在報價時可隨時調取報考的信息資料,以充分發揮企業優勢,實施成本控制,增強競爭實力。
第四階段:實施材料預招標。在前三個階段,我們了解如何及時把握市場報考,根據歷史或現時的價格信息,預測將來的預期價格,但市場變動的風險始終是無法完全避免的。在市場化高度發達的西方建筑企業,普遍采用材料預招標的方式,在投標報價前與下游材料供應商、機械租賃商、勞務分包商進行預先招標,提前約定中標后的上限價格,一旦中標,建筑企業會與下游廠商再次談判壓價,取定最終價格。從而實現投標報價時,企業所承擔的價格風險轉嫁,最大化控制價格變動,為企業贏取利潤。相信隨著國內建筑市場改革的不斷深化,施工企業以及材料供應商的信用體系逐漸完善,實施材料預招標必將成為造價人員控制材料價格市場變動風險的最佳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