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會計師考試《風險管理》科目第三章
戰略分析——內部資源、能力與核心競爭力
知識點五、評價核心競爭力
(一)評價核心競爭能力的幾種方法
1、企業的自我評價。
2、行業內部比較。
3、基準分析。 比較與競爭對手的業績,單個或多種活動,系統或者過程的比較。最理想的方法是把企業和一流企業相比,無論它們是否處在同一個行業。在同一行業內比,與跨國公司比的時候和他們設在本國的子公司去比,有同樣的經營環境與成本構成,要有可比性。
4、成本驅動力和作業成本法。與傳統的成本會計方法相比作業成本法Activity-Based Costing,簡稱ABC能提供更有用的信息。(作業鏈角度)找出對顧客沒價值但投入多的以及對顧客有價值但投入不夠的活動。確定產品和成本之間的因果關系。
5、競爭對手的信息。
(二)基準分析概論與實踐
基準分析是分析同行業內一流企業的產品或服務的一個連續系統的過程,目的是發現競爭對手的優點和不足,揚長避短,取長補短,根據其不足,選擇突破口,超越競爭對手。
基準對象 | 可以衡量業績的活動都可以成為基準的對象。企業可以主要關注以下幾個領域:(1)占用較多資金的活動;(2)能顯著改善與客戶關系的活動;(3)能最終影響企業結果的活動。 |
基準類型 | 基準對象的不同決定了不同的基準類型,基準類型主要包括以下幾種: (1)內部基準;(2)競爭性基準;(3)過程或活動基準;(4)一般基準;(5)顧客基準。 |
基準分析練習 | 選擇作為基準對象的過程——責任分配——確定潛在的合作伙伴—— 交流——分析——實施——評價。 ① 管理人員在明確基準對象時需要盡可能地精確。② 是建立工作小組。③ 接下來要做的就是決定需要進行基準分析的問題,以及哪家企業需要做這樣的分析。借助專家顧問、行業公會以及行業雜志的力量,可以讓企業的分析朝著正確的方向發展。一旦確認了最優對象,基準分析小組就收集對方的數據進行分析,把本企業的業績與對方的業績進行比較,以幫助自己找到可以改進的地方。分析小組通過衡量消除自身與對方差距的收益與成本來決定企業所要付出的努力水平。 |
(三)市場競爭總論
不是所有的行業都具有相同的競爭力,以下是鼓勵競爭的主要因素:
1、存在大量同質的競爭者;
2、行業增長較慢;
3、較高的沉沒成本;
4、缺乏產品差異化;
5、僅靠大規模取得優勢;
6、競爭對手時常更換;
7、較高的戰略性投資;
8、較高的退出壁壘。
輔導推薦:注冊會計師《經濟法》歷年真題匯總 經濟法章節練習題匯總
特別推薦:2012年注會網校免費視聽 章節試題免費做 模擬試題 預測試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