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喂,是華夏基金嗎?我在綿陽, 急等錢救急,現在家里就剩基金了,但基金贖不出來,這怎么辦啊?……”2008年5月30日上午10點多,一個來自四川震區基民羅先生的急電打到了華夏基金客服中心。
接聽“災區愛心專線”的服務人員一邊安慰客戶,一邊了解情況。羅先生是在深圳工作的綿陽人,購買了華夏旗下的一只混合基金,四川大地震發生后,他設法回到了老家綿陽,地震給家里帶來的事故讓他花光了所有的積蓄,正等著基金資產來應急。
然而,當羅先生拿著銀行卡來到綿陽的同一銀行分支機構贖回基金時,卻被告知基金不能跨省交易,需要本人攜帶身份證回到購買基金所在地的網點才能贖回基金。
心急如焚的羅先生只能把希望寄托在基金公司身上,如果非要回到幾千里之外的深圳才能贖回基金,需照顧家人并急等錢用的他,根本沒有時間、也沒有路費回深圳贖回基金。
華夏基金上下五六個部門緊急行動起來,優先解決地震災區客戶的問題。基金營銷部緊急聯系了該銀行負責基金銷售的個人銀行部,協商解決方案;基金運作部緊急聯系了該銀行總行后臺運營部,詢問如何通過銀行系統解決跨省贖回問題;成都分公司則緊急聯系了該銀行成都分行以及下屬的綿陽支行,協調如何特事特辦;華夏基金設在深圳的理財中心也緊急行動起來,與客戶在深圳的開卡行取得聯系,詢問是否可以代辦贖回。
綜合各方面的信息,基金公司最終找到了一個方便可行的方案,通過在綿陽當地銀行開通網上銀行業務,實現基金在同一銀行系統的跨省交易,這時已經到了中午1點多鐘。
好事多磨,當客服人員回撥羅先生手機時,電話卻一直打不通,四川綿陽當地的通訊系統仍然沒有恢復正常,這讓華夏基金客服人員十分著急,隨后堅持每5分鐘外呼羅先生一次。
功夫不負有心人,當天下午4點半左右,羅先生的電話終于打通了!電話那邊,羅先生聽完詳細的解決方案之后,激動得說不出其他話來,只是連連感謝。
其實,華夏基金為災區基民緊急解決跨省交易問題只是基金業在整個災后工作中的一個小插曲。自5.12四川汶川大地震發生以來,基金業全體通過多種方式緊急幫助災區。富國等基金公司從地震后第二天開始就陸續設立地震災區持有人專線,優先幫助災區基民,基金客服中心不僅提供基金方面的查詢等服務,還為災區持有人向親人報平安。
在地震發生后第一周,為災區捐款成為基金公司的自覺行動,不僅有60家基金公司捐款,而且有近萬名基金公司員工踴躍捐款,在公司和員工合計5000多萬的捐款中,員工的直接捐款接近2000萬元。
隨后,在監管部門的倡導下,更大規模的基金公司客服外呼災區持有人活動紛紛展開。據業內人士估計,在地震重災區的基民將達到30萬到50萬人,基金公司客服連續不斷地對外主動呼叫這些災區持有人,并且已經找到了數萬名災區持有人。
針對地震中遇難人員的繼承性質的非交易過戶問題,各家基金公司首先把非交易過戶的程序和資料通過網站、短信等方式告訴災區的人民,隨后通過接聽客服電話和主動呼叫持有人相結合的方式,盡快摸清災區持有人的情況,有針對性的幫助遇難災區基民的親屬辦理非交易過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