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證券組合管理理論
第一節 證券組合管理概述
證券組合管理理論最早是由美國著名經濟學家哈里·馬柯威茨于1952年系統提出。
一、證券組合含義和類型
“組合”一詞通常是指個人或機構投資者所擁有的各種資產的總稱。
證券組合按不同的投資目標可以分為避稅型、收入型、增長型、收入和增長混合型、貨幣市場型、國際型及指數化型等。
二、證券組合管理的意義和特點
證券組合管理的意義在于:采用適當的方法選擇多種證券作為投資對象,以達到在保證預定收益的前提下使投資風險最小或在控制風險的前提下使投資收益最大化的目標,避免投資過程的隨意性。
證券組合管理特點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投資的分散性。。
(2)風險與收益的匹配性。高風險,高收益。
三、證券組合管理的方法和步驟
?。ㄒ唬┳C券組合管理的方法
根據組合管理者對市場效率的不同看法,其采用的管理方法可大致分為被動管理和主動管理兩種類型。
被動管理,指長期穩定持有模擬市場指數的證券組合以獲得市場平均收益的管理方法。
主動管理,指經常預測市場行情或尋找定價錯誤證券,并借此頻繁調整證券組合以獲得盡可能高的收益的管理方法。
?。ǘ┳C券組合管理的基本步驟
四、現代證券組合理論體系的形成與發展
?。ㄒ唬┈F代證券組合理論的產生
1952年,哈理·馬柯威茨發表了一篇題為《證券組合選擇》的論文。這篇著名的論文標志著現代證券組合理論的開端。第一次對證券投資中的風險因素進行了正規的闡述。思想是中庸之道,收益和風險的均衡。
(二)現代證券組合理論的發展
缺點:計算量太大。
夏普、特雷諾、詹森分別于1964、1965、1966年提出了著名的資本資產定價模型(CAPM)。1976年,理查德·羅爾對這一模型提出了批評,因這該模型永遠無法用經驗事實來檢驗。史蒂夫·羅斯突破性地發展了資本資產定價模型,提出套利定價理論(APT)。羅爾和羅斯在1984年認為這一理論至少在原則上是可以檢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