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總量指標
包括:貨幣供應量、金融機構各項存貸款余額、金融資產總量。
(1)貨幣供應量是單位和居民個人在銀行的各項存款和手持現金之和,其變化反映著中央銀行貨幣政策的變化。
根據我國現行貨幣統計制度將貨幣供應量劃分為三個層次:
①流通中現金(M 0),指單位庫存現金和居民手持現金之和;
②狹義貨幣供應量(M 1),指M0加上單位在銀行開支票進行支付的活期存款;
③廣義貨幣供應量(M 2),指M1加上單位在銀行的定期存款和城鄉居民個人在銀行的各項儲蓄以及證券公司的客戶保證金。
M 2與M1的差額,通常稱為準貨幣。
(2)金融機構各項存貸款余額
(3)金融資產總量
是指手持現金、銀行存款、有價證券、保險等其他資產的總和。
2.利率
從宏觀經濟分析的角度看,利率的波動反映出市場資金供求的變動狀況。
利率的分類:存款利率、貸款利率、國債利率、回購利率、同業拆借利率。
再貼現率和同業拆借利率是基準利率。
(1)貼現率與再貼現率。貼現是指銀行應客戶的要求,買進其未到付款日期的票據,購買票據的業務稱貼現。再貼現率是商業銀行由于資金周轉的需要,以未到期的合格票據再向中央銀行貼現時所適用的利率。
再貼現率變動對貨幣供應量起直接作用。
(2)同業拆借利率。同業拆借利率是指銀行同業之間的短期資金借貸利率。
同業拆借有兩個利率,拆進利率與拆出利率。同業拆借中大量使用的利率是倫敦同業拆借利率(LIBOR)。
(3)回購利率
(4)各項存貸款利率
國務院批準和授權中國人民銀行制定的各面利率為法寶利率,具有法律效力,其他任何單位和個人無權變動,且法定利率的公布、實施由中國人民銀行負責。
3.匯率
中國人民銀行于2005年7月21日頒布了《中國人民銀行關于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的公告》,以此確立了人民幣“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參考一籃子調節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
4.外匯儲備
是一國對外債權的總和,用于償還外債和支付進口,是國際儲備的一種。
一國的國際儲備除了外匯儲備之外,還包括黃金儲備、特別提款權和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儲備頭寸。
(五)財政指標(3個)
1.財政收入
包括:各項稅收、專項收入、其他收入、國有企業計劃虧損補貼。
2.財政支出
包括:經常性支出、資本性支出。
經常性支出的擴大可以擴大消費需求,其中既有個人消費需要,也有公共物品的消費需求。資本性支出的擴大則擴大投資需求。在總量不變的條件下,兩者是此多彼少的關系。擴大了投資,消費就必須減少;擴大了消費,投資就必須減少。所以在需求結構調整時,適當調整財政的支出結構就能很顯著地產生效應。
3.赤字或結余
如果財政赤字過大,就會引起社會總需求的膨脹和社會總供求的失衡。
財政發生赤字的時候有兩種彌補方式:一是通過舉債即發行國債來彌補;二是通過向銀行借款來彌補。
只有在銀行因為財政的借款而增加貨幣發行量時,財政赤字才會擴大國內需求。
相關推薦:
更多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