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宏觀經濟政策分析
(一)財政政策
1、 財政政策手段對證券市場的影響
1)國家預算(通過預算安排的松緊影響整個經濟的景氣,調節供需;財政預算對能源交通等行業在支出安排上有所側重將促進這些行業發展,該行業及其企業股票價格隨之上揚)
2)稅收(影響:a、投資者交易成本;b、傳遞政策信號)
3)國債(國債發行對證券市場資金流向格局有較大影響)
4)財政補貼
5)財政管理體制
6)轉移支付制度
2、財政政策種類(擴張、緊縮、中性)對證券市場的影響 實施積極財政政策對證券市場的影響:
(1)減少稅收,降低稅率,擴大減免稅范圍
①增加收入直接引起證券市場價格上漲;
②增加投資需求和消費支出,企業利潤增加,促進股票價格上漲。
③市場需求活躍,企業經營環境改善,進而降低了還本付息風險,債券價格也將上揚。
(2)擴大財政支出,加大財政赤字
①政府通過購買和公共支出增加商品和勞務需求,激勵企業增加投入,提高產出水平,于是企業利潤增加,經營風險降低,將使得股票價格和債券價格上升。
②居民在經濟復蘇中增加了收入,景氣的趨勢更增加了投資者的信心,證券市場和債市趨于活躍,價格自然上揚。特別是與政府購買和支出相關的企業將最先、最直接從財政政策中獲益,有關企業的股票價格和債券價格將率先上漲。
③但過度使用此項政策,財政收支出現巨額赤字時,雖然進一步擴大了需求,但卻進而增加了經濟的不穩定因素,通貨膨脹加劇,物價上漲,有可能使投資者對經濟的預期不樂觀,反而造成股價下跌。
(3)減少國債發行(或回購部分短期國債) 國債發行規模的縮減,使市場供給量減少,從而對證券市場原有的供求平衡發生影響,導致更多的資金轉向股票,推動證券市場上揚。
(4)增加財政補貼,財政補貼往往使財政支出擴大,擴大社會總需求和刺激供給增加,從而使整個證券市場的總體水平趨于上漲。
(二)貨幣政策
1、貨幣政策及其作用:
(1)通過調控貨幣供應總量保持社會總供給與總需求的平衡
(2)通過調控利率和貨幣總量控制通貨膨脹,保持物價總水平的穩定
(3)調節國民收入中消費與儲蓄的比例
(4)引導儲蓄向投資的轉化并實現資源的合理配置
2、貨幣政策工具
(1)一般性政策工具
A、 法定存款準備金率:通過貨幣乘數影響貨幣供給,即使是存款準備金的小幅調整,也會引起貨幣供應量的巨大波動
B、 再貼現政策
a、再貼現率: 短期政策效應:通過①影響商業銀行借入資金成本,影響商業銀行信用量②傳導機制,導致商業銀行提高對客戶的貼現率或提高放款利率,調整貨幣供給總量
b、再貼現資格條件:長期政策效用:發揮抑制或扶持作用,改變資金流向
c、 公開市場業務:中央銀行在金融市場上公開買賣有價證券(政府債券),調節市場貨幣供應量
(2)選擇性政策工具
A、 直接信用控制:通過規定利率限額與信用配額、信用條件限制、規定金融機構流動性比率和直接干預等方式,直接對金融機構尤其是商業銀行的信用活動進行控制。
B、間接信用指導:中央銀行通過道義勸告、窗口指導等辦法間接影響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行為
3、貨幣政策的運作:
緊的貨幣政策:減少貨幣供應量,提高利率,加強信貸控制。
松的貨幣政策:增加貨幣供應量,降低利率,放松信貸控制。
4、貨幣政策對證券市場的影響
(1)利率(影響明顯,反應迅速)
①利率是計算股票內在投資價值的重要依據之一。利率上升,同一股票的內在投資價值下降,股票價格下跌。
②利率水平的變動直接影響到公司的融資成本,從而影響股票價格。利率低,可以降低公司的利息負擔,增加公司盈利,股票價格也將隨之上升。
③利率降低,部分投資者將把儲蓄投資轉成股票投資,需求增加,促成股價上升。
(2)中央銀行的公開市場業務 中央銀行大量購進有價證券,使市場上貨幣供給量增加,推動利率下調,資金成本降低,企業和個人的投資和消費熱情高漲,生產擴張,利潤增加,推動股票價格上漲。 中央銀行的公開市場業務的運作是直接以國債為操作對象,從而直接關系到國債市場的供求變動,影響到國債市場的波動。
(3)調節貨幣供應量 中央銀行可以通過存款準備金率和再貼現政策調節貨幣供應量,從而影響貨幣市場和資本市場的資金供求,進而影響證券市場。
(4)選擇性貨幣政策工具對證券市場的影響
①當直接信用控制或間接信用指導體現從松或從緊貨幣政策時,會對證券市場整體走勢產生影響;
②當實行總量控制,通過直接信用控制或間接信用指導區別對待,反映當時的產業政策與區域政策時,會因板塊效應對證券市場產生結構性影響。
(三)收入政策
1、收入政策概述
收入政策目標包括收入總量目標和收入結構目標。 收入總量調控通過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傳導對證券市場產生影響。
2、我國收入政策的變化及其對證券市場的影響
我國個人收入分配實行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政策。1979年經濟體制改革以來,我國對勞動者個人實行按勞分配原則;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企業職工實行按時、按件計酬,還輔以獎金、津貼、補助等分配形式,在經營方式上實行承包制和租賃制。
自1979年以來,對企業分別實行利潤留成,利潤遞增包干,工資總額與利稅增長掛鉤,第一、第二步利改稅,利稅分流等多項分配制度改革,提高了企業積累和擴大再生產的積極性。
黨的十六大報告明確了一切合法的勞動收入和合法的非勞動收入都應該得到保護。在論述分配制度時突破性地指出:“確立資本、勞動、技術和管理等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原則,完善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技術作為生產要素的收入可分為三個層次:一是技術勞動收入,二是技術專利轉讓收入,三是技術入股收入。技術專利有償轉讓的收入也是勞動收入。技術入股如果大幅度提高經濟效益,則可獲得較大的技術股收入,屬于合法的非勞動收入。
三、國際金融市場環境對證券市場的影響分析
(一 )國際金融市場動蕩通過人民幣匯率預期影響證券市場
(二)國際金融市場動蕩加大了我國宏觀經濟增長目標的難度,從而從宏觀面和政策面間接影響證券市場的發展
第三節 股票市場的供求關系
股票市場供求關系的決定原理:成熟股票市場的供求關系是由資本收益率引導的供求關系(資本收益率水平對股價有決定性的影響);而像我國這樣的新興股票市場,其股價在很大程度上由一定時期內股票的總量和資金總量的對比力量決定。
一、證券市場的供給方和需求方
(一)供給方
(二)需求方
1、個人投資者
2、機構投資者
二、股票市場供給的決定因素與變動特點
(一)宏觀經濟環境;
(二)制度因素(發行上市制度、市場設立制度和股權流通制度)
(三)上市公司質量
三、股票市場需求的決定因素與變動特點
(一)宏觀經濟環境
(二)政策因素
1.市場準入
1999年以來國家先后出臺了國有企業、國有控股企業及上市公司等三類企業可以直接進入股票市場和允許保險公司的部分保險資金通過購買證券投資基金間接進入股票市場的政策。
2.利率變動狀況
3.證券公司的增資擴股及融資渠道的拓寬
4.銀證合作的前景
1994年7月1日生效的《商業銀行法》和1999年7月1日生效的《證券法》,確立了中國現階段銀行、證券、保險實行分業經營、分業管理的金融體制。有關部門提出在堅持分業經營的基礎上,鼓勵金融機構開展中間業務,鼓勵商業銀行、證券公司和保險公司進行業務創新和相互代理,從而拓展銀行和證券在目前分業體制下的合作范圍。
(三)居民金融資產結構的調整
(四)機構投資者的培育和壯大
目前,我國相對比較成熟的機構投資者包括證券投資基金和綜合類證券公司,而在國外市場上占據重要地位的保險基金、養老基金等機構投資者,目前在我國還處于萌芽階段。
在這種背景下,有關部門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大力培育中國證券市場的機構投資者,如先后推出了若干封閉式證券投資基金、發布開放式基金管理辦法并進行試點、允許三類企業和保險基金入市等。
(五)資本市場的逐步對外開放
四、影響我國證券市場供求關系的基本制度變革
(一)股權分置改革
三個階段
七個方面的積極影響
(二)《證券法》和《公司法》的重新修訂
(三)融資融券業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