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節一共有五個考點:特質理論、交易型和改變型領導理論、魅力型領導理論、路徑目標理論、權變理論、領導成員交換理論。其中重點在路徑目標理論考點上,下面進行考點分析。
一、特質理論
領導是指一種影響群體、影響他人以達成組織目標的能力。領導的影響力主要來源于組織的正式任命。領導特點必須有影響力,有指導和激勵的能力。
主要觀點 | ①傳統的特質理論認為領導者具有某些固定的特質,并且這些特質是與生俱來的;只有先天具備某些特質的人才可能成為領導。 |
不足 | ①忽視了下屬的需要 |
二、交易型和變革型領導理論
1、交易型領導理論
多數情況下,交易型領導者依靠的是消極型差錯管理,所以交易型領導是一種相對平庸的管理。
觀點 | 特征 |
①強調個人的權威和合法性 | ①獎勵:承諾為努力提供獎勵,為好績效提供獎勵,賞識成就 |
2、改變型領導理論
變革型領導創造組織在革新和變化中的超額績效。伯恩斯任務通過補充、選拔、晉升、培訓和發展培養出的變革型領導,會使組織有效的運轉并健康的成長。
觀點 | 特征 |
①強調理想與組織價值觀 | ①魅力:提供任務愿景,潛移默化自豪感,獲得尊敬和信任 |
三、魅力型領導理論
概念 | 魅力型領導者指具有自信并且信任下屬,對下屬有高度的期望,有理想化的愿景,以及使用個性化風格的領導者。 |
觀點 | ①其追隨者認同他們的領導者及其任務,表現出對領導者的高度忠誠和信心,效法其價值觀和行為,并且從自身與領導者的關系中獲得自尊; |
魅力型領導者的道德特征和非道德特征
道德特征 | 非道德特征 |
①使用權力為他人服務 | ①為個人利益使用權力 |
四、路徑—目標理論(羅伯特·豪斯)
1、主要觀點
(1)假定領導者具有變通性;
(2)認為領導者的主要任務是幫助下屬達到他們的目標,并提供必要指導和支持以確保下屬的目標與群體或組織的目標相互配合;
(3)領導的激勵作用在于:使績效的實現與員工需要的滿足相結合、為實現有效的工作績效提供必需的輔導、指導、支持和獎勵。
2、領導行為
指導式:讓員工明確別人對他的期望、成功績效的標準和工作程序。
支持型:努力建立舒適的工作環境,親切友善,關心下屬的要求。
參與式:主動征求并采納下屬的意見。
成就取向式:設定挑戰性目標、鼓勵下屬展現自己的最佳水平。
3、權變因素
權變因素 | ①下屬控制之外的環境因素:工作結構、正式的權力系統、工作團隊 |
理論邏輯 | 如果領導者能夠補償員工或工作環境方面的不足及則會促進員工的工作績效和滿足度。否則會被視為多余 |
結論 | ①下屬的工作是結構化的,則支持型的領導可以帶來高的績效和滿意度 |
五、權變理論
觀點 | 認為團體績效的高低取決于領導者與情景因素間是否搭配,發明了“最不喜歡的工作伙伴”量表。 |
領導方式 | ①工作取向:領導者主要關心工作 |
情景維度 | ①領導與下屬的關系:下屬對領導者的信任、信賴和尊重的程度 |
1、按照費德勒的領導權變理論,情景性因素的構成維度不包括( )。
A.領導與下屬的關系
B.組織文化
C.職權
D.工作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