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級經濟師《經濟基礎知識》共37章的內容,分為六個模塊,分別是:經濟學基礎、財政、貨幣與金融、統計、會計、法律。涉及的知識廣泛,考核全面。如果考生學習時間較短,可以利用小編整理的《經濟基礎知識》高頻考點,進行短時速記,直擊重點。以下為經濟基礎知識第十八章高概率考點,希望大家要認真記憶!
第十八章 貨幣供求與貨幣均衡
高頻考點:貨幣需求
貨幣需求 | 指經濟主體在既定的收入和財富范圍內能夠并愿意持有貨幣的數量 | ||
貨幣需求作為一種經濟需求,理當是由貨幣需求能力和貨幣需求愿望共同決定的有效需求 | |||
貨幣需求是一種派生需求.派生于人們對商品的需求 | |||
貨幣需求量 | 指在特定的時間和空間范圍內(如某年某國),經濟中各個部門需要持有貨幣的數量,即一定時期內經濟對貨幣的客觀需求量 | ||
貨幣需求研究需要回答的基本問題是:為何需要貨幣?什么是貨幣需求的決定因素?貨幣需求與實際經濟活動的關系如何? | |||
傳統貨幣數量說 | 費雪的現金 | MV=PT,其中,P代表物價水平,T代表商品和勞務的交易量,V代表貨幣流通速度,M代表貨幣量 | |
交易數量說 | 費雪認為,貨幣量是最活動的因素,會經常主動地變動,而物價則是主要的被動因素。只要貨幣量發生變化,馬上就會反映到物價上來,引起物價變動 | ||
劍橋學派的現金余額數量說 | π=K·Y/M,其中,Y代表總資源(總收入),K代表總資源中愿意以貨幣形式持有的比重,π代表貨幣價值,M代表名義貨幣供給,K·Y代表真實貨幣需求。 | ||
庇古認為,貨幣的價值由貨幣供求的數量關系決定。 | |||
凱恩斯的貨幣需求理論(流動性偏好論) | 凱恩斯認為存在“流動性偏好”這一普遍心理傾向.即愿意持有具有完全流動性的貨幣而不是其他缺乏流動性的資產,以應付日常的、臨時的或投機的需要,從而產生貨幣需求。又被稱為流動性偏好理論 | ||
貨幣需求的動機 | ①交易動機,即由于收入和支出的時間不一致,為進行日常交易而產生的持有貨幣的愿望
| 構成交易性需求,由獲得的收 入多少決定.是國民收入的增函數,即L1=L1(Y) | |
②預防動機,即為應付各種緊急情況而產生的持有貨幣的愿望,如應付失業、疾病等意想不到的需要,以及企業的不時之需 | |||
③投機動機,即由于利率的不確定性,根據對市場利率變化的預期需要持有貨幣以便從中獲利的動機 | 構成投資性需求,由利率的 高低決定,是利率的減函數,即L2=L2(i) | ||
若用L表示貨幣需求,則得出凱恩斯的貨幣需求函數:L=L1(y)+L2(i) | |||
流動性陷阱 | 凱恩斯認為:當利率降到某一低點時,貨幣需求會無限增大,此時無人愿意持有債券,都愿意持有貨幣,流動性偏好具有絕對性 | ||
弗里德曼的現代貨幣數量說 | 影響人們持有實際貨幣的因素來自三個方面:①財富總額——“恒久性收入”,是以現在的收入與過去的收入加權計算的收入。恒久性收入越高,所需貨幣越多。財富構成——即人力財富與非人力財富之比。人力財富比例越高,所需準備的貨幣就越多。②各種資產的預期收益率和機會成本——其他金融資產的收益率越高,持有貨幣的機會成本越大,持有貨幣的數量就會減少。如果物價上漲,人們就會減少貨幣持有量。③其他因素——各種隨機因素 |
經典例題:
1、(2014年·單選題)劍橋學派的現金余額數量說提出,假定其他因素不變,則()。
A.物價水平與貨幣量成反比,貨幣價值與貨幣量成正比
B.物價水平與貨幣量成正比,貨幣價值與貨幣量成正比
C.物價水平與貨幣量成正比,貨幣價值與貨幣量成反比
D.物價水平與貨幣量成反比.貨幣價值與貨幣量成反比
下載233網校APP——中級經濟師——題庫——做題,包括章節練習、每日一練、模擬試卷、歷年真題、易錯題等,可隨時隨地刷題。【在線做題>>】【下載APP掌上刷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