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政府預算管理理論
第一節 政府預算的含義及特征
一、政府預算的含義(掌握)
政府預算:經法定程序審核批準的具有法律效力和制度保證的政府年度財政收支計劃,是政府籌集、分配和管理財政資金的重要工具。
二、政府預算的基本特征(掌握)
1.法律性 | 政府預算的形成和執行結果都要經過立法機關審查批準 |
2.預測性 | 政府通過編制預算可以對預算收支規模、收入來源和支出用途做出事先的設想和預計 |
3.集中性 | |
4.綜合性 | 政府預算是各項財政收支的匯集點和樞紐,綜合反映了國家財政收支活動的全貌,反映政府活動的范圍和方向,是國家的基本財政收支計劃 |
三、現代政府預算的多重研究視角(熟悉)
1.經濟學視角下的政府預算 | 經濟學對政府預算的研究,最為注重的是政府預算的“效率”問題 |
2.政治學視角下的政府預算 | 政治學者認為政府預算本身就是一種政治活動。因此研究政府預算應從分析公共政策的決策過程以及預算如何執行入手。從政治學角度研究的重點在于預算過程的政治性本身,它主要考察政治制度、政治行為與預算過程、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 |
3.法學視角下的政府預算 | 法學對政府預算的研究,主要從社會公眾通過立法機構規范政府預算行為的角度出發,循著政府行為法治化的線索,考察法律對政府預算各利益相關主體間權利與義務關系的調節與規范 |
4.管理學視角下的政府預算 | 從管理學角度的研究,主要強調政府預算的功能性特征,即預算的控制、管理和計劃等功能 |
四、政府預算管理中的共同治理
政府預算是一個集體選擇問題,各相關利益主體會展開復雜的博弈過程
(一)政府預算相關利益主體及行為特征
利益相關主體 | 范圍 | 行為特征 |
1.預算資金需求方及行為特征 | 包括各政府部門和組織、財政撥款的事業單位和部分享受政府壟斷管制或財政補貼的企業、享受政府轉移支付的居民個人 | (1)總體上是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的利益集團,追求預算規模的最大化 |
2.預算資金供給方及行為特征 | 履行向廣大資金需求者配置預算資金的職能的政府預算部門 | (1)具有雙重委托—代理關系 |
3.預算資金監督制衡方 | 立法監督機構 | (1)代表人民利益,這是監督制衡方最基本的行為特征 |
(二)共同治理的預算管理框架
所謂政府預算利益相關方的共同治理結構就是要將利益相關主體之間的關系,整合于一個彼此銜接、相互制衡、權責明確、激勵兼容的框架之下,以期從機制設計上減少政府預算管理中的資源浪費,提升有限預算資源的使用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