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度全國會計資格考試輔導教材《財務管理》答疑(二)
1.教材第28頁【例2-10】第2個問題解答是否有誤?
解答:無誤。方案(2)是從第5年開始,每年年初支付250萬元,共計支付10次。第一次支付發生在第5年年初,最后一次支付發生在第14年年初。
第一種方法:250×〔(P/A,10%,9)+1〕折算到第5年年初,所以,進一步折現到第1年年初時,需要復利折現4期,即再“×(P/F,10%,4)”。
第二種方法:250×{[(P/A,10%,13)+1]- (P/A,10%,3)+1]}
=250×[(P/A,10%,13)+1]- 250×[(P/A,10%,3)+1]
其中:250×[(P/A,10%,13)+1]表示的是假設第1~4年每年年初也支付250萬元的情況下14次等額支付的預付年金現值。250×[(P/A,10%,3)+1]表示的是第1~4年每年年初支付250萬元的預付年金現值。
第三種方法:250×[(F/A,10%,11)-1]表示的是“第一次支付發生在第5年年初,最后一次支付發生在第14年年初”的預付年金在第14年年末的終值,所以,進一步折現到第1年年初時,需要復利折現14期,即再“×(P/F,10%,14)”。
需要說明的是,由于第5年年初和第4年年末是同一個時點,所以,方案2可以理解為:從第4年開始,每年年末支付250萬元,共計支付10次。即第一次支付發生在第4年年末,最后一次支付發生在第13年年末,遞延期為3期。也就是說:
第2個問題還可以這樣計算,結果是完全一樣的:
方法1:250×(P/A,10%,10)×(P/F,10%,3)
方法2:250×[(P/A,10%,13)-(P/A,10%,3)]
方法3:250×(F/A,10%,10)×(P/F,10%,13)
2.教材第148頁【例6-4】中,按年金凈流量法對投資項目進行比較,計算過程如下:以甲方案為例:NPV=3500×(P/A,10%,8)+2000×(P/F,10%,8)-10000=9605.15,但這與教材的計算結果不一樣,請問哪個計算方法正確?
解答:計算式中“3500元”,僅僅是稅后營業利潤,不是營業期每年的現金凈流量。教材143頁有營業現金凈流量公式:
營業現金凈流量=稅后營業利潤+非付現成本
3.請問計算債務資本成本時,融資租賃為什么沒有抵稅效應,計提的折舊應如何理解?
解答:融資租賃租入的固定資產,一般視為承租方的資產處理,作為承租方的固定資產入賬,借記“固定資產”,貸記“長期應付款”。所以,要分期計提折舊,通過折舊抵稅。融資租賃的租金,通過“長期應付款”等科目核算,不涉及成本費用和抵稅問題。
鎖定會計實務/經濟法/財務管理/沖刺90%考分秘笈,一次通關>>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