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審查合同細則、編制預算,注意條款的可操作性
合同、預算本來應該是很嚴肅的法律文件,可是由于編制人員的水平問題或者是其他原因,有的合同出現了不應有的錯誤,如:某項工程已定為包死項目,而后面又出現了以實結算的字句,使審核人員無所適從,無法操作。預算中有的清單描述不夠完整,造成工作內容上的爭執,把本來屬預算內應考慮的項目再列入造價,計取工程費用。而甲方又沒有足夠的反駁理由,造成工作中的被動。
二、正確應對工程量、核價中出現的問題
不同人員編制的工程量、價結果肯定不會相同,況且甲乙雙方由于立場、觀點的不同,出現工程量、價的不同是肯定的,客觀的。但是結果必須統一到國家規定的技術規范和建筑合同上來。合理合法確定工程造價。下面我先分析一下造成工程量、價結果不同的原因:
1、施工方出于經濟利益的考慮,往往高估冒算,就高不就低,能蒙則蒙,審不出來就賺了。實在不行退回來也沒丟了什么。如:有的工程在施工過程中沒有使用大型機械,但竣工造價中卻列入許多大型機械進退場費等費用;有的工程根本不需要搶時間進度,但竣工造價中卻列入了夜間施工增加費、趕工措施費等費用。
2、施工圖與竣工圖混淆不清。施工圖是工程設計的理想成果,是工程施工的基礎。竣工圖是對竣工工程的具體記錄,包括了施工過程中發生的設計、簽證變更等,兩者有著本質的區別,尤其是一些大中型復雜項目,兩者出入會更大。有的變更、簽證等多次變化,前后矛盾,沒有歸納到竣工圖里。造成施工圖與竣工圖混淆不清。有些施工企業把已取消的施工圖仍列入造價,蒙混過關,計取工程費用。
3、利用人們對軟件準確度的信任,憑空加大工程量。軟件中有個工程量乘系數的調整功能,本意是在投標決策時適當調整工程量,以取得投標成功。有的施工企業把它發揮到了極致,做造價工程量時全部給它乘個1.05左右的系數,憑空加大百分之五左右的工程量。使得審核時沒有一個工程量能對的上,加大了審核的難度。
4、更改工程變更單。工程變更單是施工中圖紙改變的依據,也是竣工造價的依據,由于變更單辦理不及時,先口頭交代就開始施工,后補填變更單。時間一長,就會模糊不清或不齊全,因為已經做過了,變更單填寫也就草率、馬虎。或者不附變更后的圖紙、不寫明做法等等,有些施工企業就用此大做文章,故意刪改、省略不利于己的內容。為多計費用埋下伏筆,給簽證審核帶來很多麻煩。
5、有意提高材料價格。由于材料價格對工程造價的影響很大,施工方在編制造價時虛報材料價格的情況時有發生。尤其是遇到材料價格變動幅度較大的時候,往前、往后報價全由施工方說了說,向價格高的時間段靠攏。實際購買價高于預算時,暫定價交給甲方簽證,而低于暫定價時就以預算暫定價作為造價依據。
6、套用定額的隨意性大。有的施工單位在定額套用時,不是按定額的本意套用,而是撿那個高套那個,但能沾上邊的、高的就行,全然不顧職業道德。定額換算也是隨心所欲。比如:明明是使用的鋼模板,他就要套用竹膠板模板,能高就高。
7、工程量調增不調減。有的施工單位做造價時,只調增量不調減量。比如:工程原設計為一道梁,后變更為墻,本應去掉梁,改為墻就對了。施工方只是加了墻,沒去梁。
8、強詞奪理、面紅耳赤、死不認賬。出于素質因素和經濟利益的考慮,對量核價中蠻不講理、死扣定額字句,甚至威脅、恐嚇的事情也時有發生。
非主觀方面的原因有:
1、施工方對施工工藝理解比較到位,而甲方審核人員方對定額比較熟悉,各強調各的,產生工程量的差異是必然的。
2、施工方對圖紙的理解,特別是工程變更,直接參與了施工過程,肯定了解的較深。而甲方審核人員不可能始終在工地盯著一個地方,當然不如施工方清楚明了,這樣會對計算結果產生較大的差異。
3、工程量計算工具的不同,也會造成結果的不同。比如:手工計算對軟件計算、不同軟件之間的計算,就是同一軟件不同的人計算結果也肯定是不會相同的。
4、經驗豐富的老預算員與初出茅廬的年輕人,由于經驗、資歷的不同,計算結果不會相同。新手漏項、錯算的現象比較嚴重。
總之,對量核價工作是一個復雜而系統的過程,是一個技術性很強的工作,不僅要求本人具有很高的建筑專業素養和一定的施工經驗,還需要對規范和定額的正確理解,精確快速計算工程量的技能和掌握溝通的技巧、談判的藝術等等,這就要求我們審核人員提高素質、制定周密的核對策略,做到說話有理有據。熟練運用軟件,熟悉對量技巧,不斷總結經驗教訓,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對量流程和以理服人的談判技巧。然后按照“從粗到細,先易后難,求同存異,相互溝通”方向進行。達到工作得心應手的效果。如果遇到雙方意見無論如何磨合交流也不統一的情況,可以先暫時擱置,不能糾纏太久影響后面的工作。有些分歧會隨著時間推移而逐漸縮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