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造價工程師《土建工程》考點匯總
1. 建筑物按使用性質(zhì)劃分:生產(chǎn)性建筑;非生產(chǎn)性建筑——民用建筑;
2. 生產(chǎn)性建筑包括工業(yè)建筑;農(nóng)業(yè)建筑
3. 工業(yè)建筑的分類:按廠房層數(shù)分單層廠房、多層廠房、混合層數(shù)廠房;按工業(yè)建筑用途分生產(chǎn)廠房、生產(chǎn)輔助廠房、動力廠房、倉儲建筑、運輸用建筑、其他建筑;廠房跨度的數(shù)量和方向分單跨廠房、多跨廠房、縱橫相交廠房;按廠房跨度尺寸分小跨度(小于等于12米)、大跨度(15-36米單層工業(yè)廠房),其中15-30米以鋼筋砼結構為主,36及以上以鋼結構為主;按車間生產(chǎn)狀況分冷加工車間、熱加工車間、恒溫濕車間、潔凈車間、其他特種狀況車間;
4. 單層工業(yè)廠房的結構組成一般分為兩種,墻體承重結構和骨架承重結構;廠房的骨架由下列構件組成,墻體僅起圍護結構:屋蓋結構;吊車梁;柱子;基礎;外墻圍護系統(tǒng);支撐系統(tǒng);
5. 民用建筑分類,按建筑物的規(guī)模與數(shù)量分:大量性建筑;大型性建筑;按建筑物的層數(shù)和高度分:低層建筑:1-3層;多層建筑4-6層;中高層建筑:7-9層;高層建筑:10層及10層以上或高度超28米的建筑;超高層建筑:100米以上的建筑物;按主要承重結構分類:木結構;磚木結構;磚混結構;鋼筋混凝土結構;鋼結構;按結構的承重方式分:墻承重結構、骨架承重結構;內(nèi)骨架承重結構;空間結構;按施工方法分:現(xiàn)澆、現(xiàn)砌式;部分現(xiàn)砌、部分裝配式;部分現(xiàn)澆、部分裝配式;全裝配式;按承重體系分:混合結構體系、框架結構體系、剪力墻體系、框架—剪力墻結構體系、筒體結構體系、桁架結構體系、網(wǎng)架結構體系、拱式結構體系、懸索結構體系、薄壁空間結構體系;
6. 民用建筑的構造組成一般都由基礎、墻與柱、樓地面、樓梯、屋頂和門窗六大部分組成;
7. 門窗是房屋圍護結構的一部分;內(nèi)墻起分隔、組成房間、隔聲作用;
8. 地基與基礎的關系:基礎是建筑物的地下部分,是墻、柱等上部結構的地下延伸,是建筑物的一個組成部分,它承受建筑物的荷載,并將其傳給地基。地基是指基礎以下的土層,承受由基礎傳來的建筑物荷載,并將其傳給地基。地基是指基礎以下的土層,承受由基礎傳來的建筑物荷載,地基不是建筑物的組成部分;
9. 地基分為天然地基和人工地基兩大類;人工地基處理方法有:壓實法;換土法;化學處理法;打樁法;
10. 基礎按受力特點及材料性能可分為剛性基礎和柔性基礎;按構造的方式分為條形基礎、獨立基礎、片筏基礎、箱形基礎等;構造上通過限制剛性基礎理論寬高比來滿足剛性角的要求;
11. 剛性基礎分為:磚基礎;灰土基礎;三合土基礎;毛石基礎;混凝土基礎;毛石混凝土基礎;柔性基礎指鋼筋混凝土基礎,斷面可做成錐形,最薄處不小于200mm;也可做成階梯形,每踏步高300-500mm;
12. 按基礎構造形式分類分為獨立基礎、條形基礎、柱下十字交叉基礎、片筏基礎、箱形基礎;
13. 從室外設計地坪至基礎底面的垂直距離稱為基礎的埋深;建筑物上部荷載的大小,地基土質(zhì)的好壞,地下水位的高低,土壤冰凍的深度以及新舊建筑物的相鄰交接等,都影響基礎的埋深;埋深大于4米的稱為深基礎,小于等于4米的為淺基礎;基礎埋深應在保證安全的情況下,盡量淺埋,但不應小于0.5米;基礎頂面底于設計地面100mm以上;
14. 地下室按功能可分為普通地下室和人防地下室兩種;按形式可把地下室分為全地下室和半地下室;按材料可把地下室分為磚混結構地下室和混凝土結構地下室;
15. 地下室防潮:當?shù)叵率椅挥诔D甑叵滤灰陨蠒r,地下室需做防潮處理,其構造要求是墻體要用水泥砂漿砌筑,灰縫保滿;在墻外側設垂直防潮層,其具體做法是:先在墻外抹水泥砂漿,再涂一道冷底子油和兩道熱瀝青,然后在防潮層外側填土500寬;地下室所有墻體必須設兩道水平防潮層,一道設地地下室地坪附近,另一道設散水以上150-200mm的位置;地下室地面主要借助混凝土材料的憎水性能來防潮,當?shù)叵率曳莱币筝^高時,地層應做防潮處理,一般在墊層與地面面層之間,并與墻身水平防潮層在同一水平面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