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基與基礎
(一)地基與基礎的關系
基礎是建筑物的地下部分,是建筑物的一個組成部分。地基是指基礎以下的土層,地基不是建筑物的組成部分。
(二)地基的分類
地基分為天然地基和人工地基兩大類。天然地基如巖土、砂土、粘土等。人工地基是指經過人工處理的土層。人工處理地基的方法主要有:壓實法、換土法、化學處理法、打樁法等。應盡量采用天然地基。
(三)基礎的類型
基礎按受力特點及材料性能可分為剛性基礎和柔性基礎;按構造的方式可分為條形基礎、獨立基礎、片筏基礎、箱形基礎等。
1.按材料及受力特點分類
(1)剛性基礎:剛性基礎所用的材料如磚、石、混凝土等。剛性基礎中壓力分布角a稱為剛性角。在設計中,應盡力使基礎大放腳與基礎材料的剛性角相一致,以確保基礎底面不產生拉應力,最大限度地節約基礎材料。受剛性角限制的基礎稱為剛性基礎。構造上通過限制剛性基礎寬高比來滿足剛性角的要求。
1)磚基礎。大放腳每一階梯挑出的長度為磚長的1/4(即60mm)。為保證基礎外挑部分在基底反力作用下不至發生破壞,大放腳的砌法有兩皮一收和二一間隔收兩種。在相同底寬的情況下,二一間隔收可減少基礎高度,但為了保證基礎的強度,底層需要用兩皮一收砌筑。
2)灰土基礎。灰土基礎即灰土墊層,是由石灰或粉煤灰與粘土加適量的水拌和經夯實而成的。灰土與土的體積比為2:8或3:7。灰土每層需鋪22-25cm,夯層15cm為一步;三層以下建筑灰土可做二步,三層以上建筑可做三步。由于灰土基礎抗凍、耐水性能差,所以灰土基礎適用于地下水位較低的地區,并與其他材料基礎共用,充當基礎墊層。
3)三合土基礎。三合土基礎是由石灰、砂、骨料(碎石或碎磚)按體積比1:2:4或1:3:6加水拌和夯實而成。三合土基礎一般多用于地下水位較低的四層和四層以下的民用建筑工程中。
4)毛石基礎。它具有強度較高、抗凍、耐水、經濟等特點。常與磚基礎共用,作磚基礎的底層。
5)混凝土基礎。混凝土基礎具有堅固、耐久、耐水、剛性角大,可根據需要任意改變形狀的特點。常用于地下水位高,受冰凍影響的建筑物。混凝土基礎臺階寬高比為1:1-1:1.5,實際使用時可把基礎斷面做成梯形或階梯形。
6)毛石混凝土基礎。在上述混凝土基礎中加入粒徑不超過300mm的毛石,稱為毛石混凝土基礎。
(2)柔性基礎。在混凝土基礎底部配置受力鋼筋,利用鋼筋受拉,這樣基礎可以承受彎矩,也就不受剛性角的限制。所以鋼筋混凝土基礎也稱為柔性基礎。在同樣條件下,采用鋼筋混凝土基礎比混凝土基礎可節省大量的混凝土材料和挖土工程量, 鋼筋混凝土基礎斷面可做成梯形,最薄處高度不小于200mm;也可做成階梯形,每踏步高300-500mm。通常情況下,鋼筋混凝土基礎下面設有C7.5或C10素混凝土墊層,厚度loomm左右;無墊層時,鋼筋保護層為75mm,以保護受力鋼筋不受銹蝕。
相關推薦:2011年造價師土建工程講解:按材料分
考試信息:2010年造價工程師考試難度
考試報考:2010年造價工程師考試成績查詢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