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次投料法:
A.強制式是將砂、石、水泥裝入料斗,一次投入攪拌機內,同時加水進行攪拌;
B.自落式是:先投入砂(或石子)--再投水泥—再投入石子(或砂)。將水泥夾在砂、石之間,最后加水攪拌。
(2)二次投料法:
可提高強度,節約水泥。分為預拌水泥砂漿法和預拌水泥凈漿法。
A.預拌水泥砂漿法是:先將水泥、砂和水投入攪 拌筒內進行攪拌,成為均勻的水泥砂漿后,再加入石子攪拌成均勻的混凝土;
B.預拌水泥凈漿法是:先將水泥和水充分攪拌成均勻的水泥凈漿后,再加入砂和石攪拌成混凝土。
(3)兩次加水法:
亦稱“裹砂石法混凝土攪拌工藝”。可提高強度,節約水泥。
先將全部的石子、砂和70%拌合水投入攪拌機,拌合15s,使骨料濕潤,再投入全部水泥攪拌30s左右,然后加入30%拌合水再攪拌60s左右即可。
例題、確定攪拌制度中投料順序有[ ]
A、二次投料法
B、一次投料法
C、三 次投料法
D、兩次加水法
E、一次加水法
答案:ABD
(二)混凝土的運輸
混凝土的運輸應以最少的轉運次數和最短的時間,到達澆筑地點,初凝前澆筑完畢;運輸中應保持混凝土的均質性;混凝土的運輸應保證混凝土工程的澆筑量。
混凝土的運輸方法分為地面運輸、垂直運輸和樓地面運輸。
地面運輸:采用預拌混凝土時,多采用自卸汽車或混凝土攪拌運輸車;采用現場攪拌時,多采用小型機動翻斗車,雙輪手推車等。
混凝土垂直運輸:多采用塔式起重機、混凝土泵、快速提升架和井架等。
混凝土樓面運輸:一般以雙輪手推車為主。
混凝土泵是一種能一次連續完成混凝土的水平運輔和垂直運輸的設備,配以布料桿還可以進行混凝土的澆筑。
不同型號的混凝土泵,其排量不同,水平運距和垂直運距亦不同,常用的為混凝土排量30-90m3/h,水平運距200-900m,垂直運距50—300m。
例題:常用的混凝土泵排量,水平運距和垂直運距為[ ]為,
A. 混凝土排量30-90m3/h
B. 水平運距200-900m,
C. 水平運距200-6000m,
D. 垂直運距50—100m。
E. 垂直運距50—300m。
答案:A.B.E
分析:不同型號的混凝土泵,其排量不同,水平運距和垂直運距亦不同,常用的為混凝土排量30-90m3/h,水平運距200-900m,垂直運距50—300m。
常用的混凝土輸送管為鋼管、橡膠管和塑料軟管,直徑為75-200mm,其每段長約3m,。
將混凝土泵裝在汽車上便構成混凝土泵車,在泵車上還裝有可以伸縮或屈折的布料桿,其末端是一軟管,可將混凝土直接送至澆筑地點。
混凝土用混凝土泵運輸,稱為泵送混凝土。混凝土能否在管中順利流通是泵送工作能否順利進行的關鍵,混凝土在管道中的流動能力稱為混凝土的可泵性。
泵送混凝土對混凝土的配合比提出了要求:碎石最大粒徑與輸送管內徑之比一般不宜大于1:3,卵石可為1:2.5;泵送高度在50-lOOm時宜為1:3-1:4,泵送高度在lOOm以上時宜為1:4-1:5,以免堵塞。砂宜用中砂。最小水泥用量為300kG/m3。
為減少泵送阻力,用前先泵送適量的水和水泥漿或水泥砂漿以潤滑輸送管內壁,然后進行正常的泵送。
2004考題.超高層建筑的混凝土垂直運輸方法是目前研究較多的技術問題,為了爭取節約工期,運輸時應優先采用( )。
A.塔式起重機 B.混凝土泵 C.快速提升架 D.井架
(三)混凝土的澆筑
1.一般規定
澆筑前應檢查模板、鋼筋、預埋件是否符合設計及規范要求,鋼筋及模板內的雜物要清掃干凈;澆筑應由低向高處分層澆筑,分層厚度應符合要求;澆筑豎向結構混凝土前應鋪底漿;澆筑應連續進行,其必須間歇時間不得超過規定要求。
2.施工縫
施工縫宜留置在結構受剪力較小且便于施工的部位。在施工縫處澆筑混凝土時,必須待已澆筑混凝土的抗壓強度不小于1.2N/mm:以后才可進行。
在施工縫處繼續澆筑混凝土前,應清除表面的水泥薄膜和松動石子或軟弱混凝土層,然后用水沖洗干凈,并保持充分濕潤,澆筑前,在施工縫處先鋪一層水泥漿或與混凝土成分相同的水泥砂漿。應將施工縫處的混凝土搗實,使新舊混凝土結合緊密。
3.大體積混凝土結構澆筑
凡屬建筑工程大體積混凝土,一般都要求連續澆筑,不留施工縫。
由于體積大,水化熱聚積在內部不易散發,澆筑初期混凝土內部溫度顯著升高,而表面散熱較快,這樣形成較大的內外溫差,如溫差過大則易于在混凝土表面產生裂縫。在澆筑后期,當混凝土內部逐漸散熱冷卻產生收縮時,由于受到基底或已澆筑的混凝土的約束,便會產生裂縫,甚至貫穿整個混凝土斷面,由此帶來嚴重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