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內容提要
1、 壽命周期成本分析
2、 清單報價
二、重點、難點
1、工程壽命周期成本
2、壽命周期成本分析;壽命周期成本評價法的一般步驟;壽命周期成本評價的作用。
3、工程量清單的概念,工程量清單計價的基本原理和特點。
4、 標報價中工程量清單計價工程量清單計價與合同管理。
5、 工程量清單計價的操作過程
三、內容講解
第一節 壽命周期成本分析
一、工程壽命周期成本
(一)工程壽命周期
工程壽命周期是指工程產品從研究開發、設計、建造、使用直到報廢所經歷的全部時間。
影響工程壽命周期的因素比較多,一般可歸納為:物理磨損,經濟磨損,功能和技術磨損,社會和法律磨損。
(二)工程壽命周期成本
在工程壽命周期成本中,不僅包括資金意義上的成本,還包括環境成本、社會成本。
l.工程壽命周期資金成本
工程壽命周期資金成本,也就是人們常說的經濟成本、財務成本,它是指工程項目從項目構思到項目建成投入使用直至工程壽命終結全過程所發生的一切可直接體現為資金耗費的投入的總和,包括建設成本和使用成本。
2.工程壽命周期環境成本
工程壽命周期環境成本是指工程產品系列在其全壽命周期內對于環境的潛在和顯在的不利影響。
3.工程壽命周期社會成本
工程壽命周期社會成本是指工程產品在從項目構思、產品建成投入使用直至報廢不堪再用全過程中對社會的不利影響。
在工程壽命周期成本中,環境成本和社會成本都是隱性成本,它們不直接表現為量化成本,而必須借助于其他方法轉化為可直接計量的成本,這就使得它們比資金成本更難以計量。對工程建設的影響可能是正面的,也可能是負面的,前者體現為某種形式的收益,后者則體現為某種形式的成本。在分析及計算成本時,應對他們影響進行分析甄別,剔除不屬于成本的系列。
(三)工程壽命周期成本的構成
工程壽命周期成本是即該項工程在其確定的壽命周期內或在預定的有效期內所需支付的研究開發費、制造安裝費、運行維修費、報廢回收費等費用的總和。
壽命周期成本的一級構成包括設置費(或建設成本)和維持費(或使用成本)。在工程竣工驗收之前發生的成本費用歸入建設成本,工程竣工驗收之后發生的成本費用(貸款利息除外)歸入使用成本。在一般情況下,運營及維護成本往往大于項目建設的一次性投入。
二、壽命周期成本分析
(一)壽命周期成本分析的概念
要從總體的角度進行研究,在使資產具備規定性能的前提下,要盡可能使設置費和維持費的總和達到最低。壽命周期成本分析是對于項目全壽命周期而言的,而非一些人為設定的時間跨度。
(二)壽命周期成本的評價方法
常用的壽命周期成本評價方法有費用效率(CE)法、固定效率法和固定費用法、權衡分析法等。
1.費用效率(CE)法
費用效率(CE)是指工程系統效率(SE)與工程壽命周期成本(LCC)的比值。其
計算式如下:
費用效率(CE)=系統效率(SE)/壽命周期費用(LCC)= 系統效率(SE) /(設置費(IC)十維持費(SC))
CE值愈大愈好。如果CE公式的分子為一定值,則可認為壽命周期成本少者為好。
(1)系統效率
系統效率是投入壽命周期成本后所取得的效果或者說明任務完成到什么程度的指標。如以壽命周期成本為輸入,則系統效率為輸出。通常,系統的輸出為經濟效益、價值、效率(效果)等。
(2)壽命周期成本
壽命周期成本為設置費和維持費的合計額,也就是系統在壽命周期內的總費用。
費用估算的方法有很多,常用的有: l)費用模型估算法。2)參數估算法。3)類比估算法。4)費用項目分別估算法。
2.固定效率法和固定費用法
所謂固定費用法,是將費用值固定下來,然后選出能得到最佳效率的方案。反之,固定效率法是將效率值固定下來,然后選取能達到這個效率而費用最低的方案。
根據系統情況的不同,有的只需采用固定費用法或固定效率法即可,有的則需同時運用兩種方法。
3.權衡分析法
權衡分析是對性質完全相反的兩個要素作適當的處理,其目的是為了提高總體的經濟性。壽命周期成本評價法的重要特點是進行有效的權衡分析。通過有效的權衡分析,可使系統的任務能較好地完成,既保證了系統的性能,又可使有限的資源(人、財、物)得到有效地利用。壽命周期成本評價法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權衡分析的徹底程度。
在壽命周期成本評價法中,權衡分析的對象包括以下五種情況:
①設置費與維持費的權衡分析;②設置費中各項費用之間的權衡分析;③維持費中各項費用之間的權衡分析;④系統效率和壽命周期成本的權衡分析;⑤從開發到系統設置完成這段時間與設置費的權衡分析。
在系統效率SE和壽命周期成本LCC之間進行權衡時,可以采用以下的有效手段:
l)通過增加設置費使系統的能力增大(例如,增加產量)。
2)通過增加設置費使產品精度提高,從而有可能提高產品的售價。
3)通過增加設置費提高材料的周轉速度,使生產成本降低。
4)通過增加設置費,使產品的使用性能具有更大的吸引力(例如,使用簡便,舒適性提高,容易掌握,具有多種用途等),可使售價和銷售量得以提高。
(三)壽命周期成本評價法的一般步驟
壽命周期成本評價分析過程主要包括以下步驟:
1.明確系統(對象)的任務
系統的任務必須以目的或目標的形式具體地、定量地加以明確。
2.資料收集
在評價壽命周期成本時通常需要的資料有:1.市場分析資料;2.用戶的使用資料;3.設計資料;4.可靠性、維修性資料;5.制造、安裝、試運行資料;6.后勤支援資料;7.費用計算用資料;8.價值分析和降低費用的資料;9.系統的計劃和進度管理關系的資料。
3.方案創造
為了更好地進行權衡,對系統各組成部分要考慮多種方案,以便從中選出可以完成任務而且經濟性高的最佳方案。如果只有一個方案,我們就沒有取舍的余地。在該步驟中,應掌握所能想到的各種方案及其特征以及通過選定的系統獲得預定效果所需的費用概算。
4.明確系統的評價要素及其定量化方法
壽命周期成本評價最終要根據系統的效率(有效度)和費用兩個方面來進行評價。
由于壽命周期成本必須考慮資金的時間價值,因此,建造進度和系統的使用年限將直接影響到最終的評價成本。
5.方案評價
方案評價可按以下步驟進行:
(1)評價方案的“粗篩選”。
先從已確定的評價要素著眼,以最重要的評價要素為依據對各方案進行一次評價,將評價顯然不高的方案排除掉。
(2)對經過“粗篩選” 剩下的方案進行有效度和費用的詳細估算。
(3)用固定費用法和固定效率法進行試評。
(4)從效率和費用兩個方面對系統進行詳細的比較、研究,選出最佳方案。
l)如果系統的效率和費用兩個方面都是最優的,當然應選取該方案。
2)如果系統的效率相同,費用也沒有大的差別,則需要通過分析定性因素來擇優選用。
3)如果不存在各方面都是優秀的方案,則在最終決定哪個方案最佳時,應以與系統預期功能關系大的因素為依據。
此外,對于耐用年限期間利益大體相同的兩種方案,其優劣是難以判斷的。此時,可以分不同的期限加以考察。如估算的耐用年限為 50年,可假定將其使用年限分為20年。
25年、30年、40年等3-4個不同的期限,并據以計算出利益加以考察。當某方案從利益和費用兩個方面都被認為最佳時,也可用該方法進行考察。
6.編制評價報告
形成評價報告書。
(四)壽命周期成本評價法和傳統的投資計算法之間的比較
壽命周期評價法有以下顯著的特點:
①當選擇系統時,不僅考慮設置費,還要研究所有的費用。
②在系統開發的初期就考慮壽命周期成本。
③進行“費用設計”,像系統的性能、精度、重量、容積、可靠性、維修性等技術規定一樣,將壽命周期成本也作為系統開發的主要因素。
④透徹地進行設置費和維持費之間的權衡,系統效率和壽命周期成本之間的權衡,以及開發、設置所需的時間和壽命周期成本之間的權衡。
(五)壽命周期成本分析方法的局限性
1.假定項目方案有確定的壽命周期
2.由于在項目壽命周期早期進行評價,可能會影響評價結果的準確性
3.進行工程壽命周期成本分析的高成本使得其未必適用于所有的項目
4.高敏感性使其分析結果的可靠性、有效性受到影響
三、壽命周期成本評價的作用和重要意義
工程產品的功能在決策及設計階段就基本確定,其壽命周期成本受影響最大的階段也在決策及設計階段。
在工程產品設計階段,不僅要考慮形成工程產品本身所需要耗費的成本,還應該考慮到所設計的工程產品在投入使用后的各項成本費用,并且在各設計方案中使工程產品的壽命周期成本在合理的前提下達到最低。實踐表明,對于一個工程產品而言,一旦設計方案確定,其壽命周期成本即大致被確定。 一個運用成功的壽命周期成本評價能達到以下效果:
·預測未來的資源需求,以便評價及鑒別潛在的問題或影響因素;
·影響方案設計或者方案決策;
·支持未來戰略性規劃,降低未來的工程成本,節約投資。
四、運用壽命周期成本評價法的注意事項
1.壽命周期成本評價法運用的前提
為了有效地運用壽命周期成本評價法,要有以下三項重要前提:
①被評價的各項可供選擇的方案所要達到的目標應是一致的;
②有數個被認為是與目標相符的方案;
③系統的利益、效率和費用等均可進行評價。
2.確切地表達系統目標
為了進行有意義的評價,必須明確作為系統目標所應滿足的目的。
3.使利益和費用明確化
進行壽命周期成本評價時,希望在能夠計量的情況下盡量用金額表達。當然,所有的要素不是都能計量的,故評價時不應忘記有不能計量的要素存在。
4.對耐用年限的處理
對使用年限長達幾十年的方案進行計算比較時,可以按15年、20年、25年左右分段進行計算比較,以便得到準確的比較結果。
5.將不確定性分析方法引用到評價計算之中
6.需要考慮通貨膨脹的影響
7.樹立壽命周期成本評價的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