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工作者中級綜合能力2021年考試真題第四章:社會工作理論,學完該章知識點,配合真題演練效果佳!
1、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對社會工作的發展有重要影響。根據費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防衛機制的功能是( )。
A .察覺潛意識經驗
B .滿足本我欲求
C .決定個人的行為
D .緩解內在沖突
2、大學一年級學生小林第一學期學期城里中等。他覺得沒有達到自己剛上大學時設立的“保持成績優秀”的目標,因此很失望,同時擔心自己缺乏大學學業所要求的自主學習能力。第二學期小林發現自己上課時經常走神,不能完全跟上課程進度,他越來越擔心自己“這樣下去要掛科了”,更加覺得自己”真的不會主動學習”。社會工作者在得知小林的狀態后,根據認知行為理論為小林提供幫助,其適宜的做法是( )。
A .幫助小林看到學業挫折帶給他的獨特感悟和磨練
B . 建議小林呼吁學校修改必修課程的成績評定方法
C . 詢問小林在什么情況下會產生懷疑自己能力的想法
D .請小林回顧從小按照家長和老師的安排被動學習的經歷
3、殘障人士的生存和發展與其所處環境有密切關系,根據系統理論對環境的劃分,殘障人士所面對的宏觀環境是指( )。
A .傳統觀念中對殘障人士的看法
B .服務殘障人士的社會工作機構
C .家庭住房內部無障礙設施狀況
D .在社交網絡結識的其他殘障人士
本題考查系統理論。系統理論將個人所面對并能夠認知的外在環境劃分為微觀、中觀和宏觀三個層面。
微觀環境是指個人日常生活于其中,可以直接與其互動,并對個人的行為模式產生重要影響的社會和物質環境,CD屬于微觀層面。
中觀環境是指居于微觀環境和宏觀環境之間的,一般包括志愿組正式組織、社會福利機構、醫院、工作場所、工會等組織,B屬于中觀層面。
宏觀環境是指個人生長于其中的整個文化系統,諸如語言、住宅、科技、習俗、法律規章制度等,A符合。
4、錢女士把剛退休的母親從千里之外的老家接到自己生活的城市,請她幫忙找自己已六個月大的女兒。錢女士最近發現,母親做什么事情都小心翼翼,經常悶悶不樂,這與錢女士心目中母親以往的狀態差別較大。錢女士很擔心母親得狀況,于是向社會工作者老孟求助。老孟運用生態系統理論,和錢女士一起分析母親的情況,下列說法中,符合生態系統理論的是( )。
A .母親表現出老年人的心理退行現象
B .母親對錢女士存在不切實際的期望
C .母親初到新的環境感到明顯不適應
D .母親退休后需要尋找新的生活意義
考察生態系統理論
生態系統理論運用過程中的注意事項 :
(1)人們遇到的許多問題不完全是由個人原因引起的,社會環境中的障礙是導致問 題產生的重要因素 。
(2) 社會工作者為服務對象提供幫助的著眼點不能僅放在個人身上,還要從與之相關的不同系統的角度分析問題著手 。
(3) 服務對象與各個系統的關系是動態的,社會工作者必須不斷地對服務對象與環境的關系作出新的判斷 。
(4) 對服務對象的幫助要從整個生態系統出發,把他們的問題放到不同層面的系統中去看待和解決 。
5、大學四年級的小張一直沒找到合適的工作,身邊的同學有的拿到了研究生錄取通知書,有的考取了公務員,他覺得壓力很大,對未來失去了信心,社會工作者根據存在主義理論為小張提供服務,其恰當的做法是()。
A .教導小張練習減緩壓力和穩定情緒的方法
B .幫助小張鏈接其學校就業指導中心的資源
C .協助小張認識到找工作是否順利會受到環境變化的影響
D .引導小張認識到應對壓力過程對人生發展具有積極意義
考察存在主義理論。
存在主義在社會工作實務運用中的理念:痛苦是生命的一部分。痛苦的意義源于存在主義哲學對人的生命的態度,存在 主義認為痛苦是必然的,痛苦對人的生命具有指導性。存在主義強調對過去經驗的解釋,對于未來行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6、根據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要求,個人進入某些公共場所需出示健康碼和行程卡,不少老年人因為不使用或不能熟練使用智能手機,生活非常不方便。某社會工作服務機構的社會工作者注意到這一情況,決定運用增能理論為這部分老年人提供服務,其可以做的有( )。
A .由社會工作者教授老年人使用智能手機的方法
B .讓老年人互幫互學,掌握智能手機的相關功能
C .呼吁手機廠商開發生產更適合老年人使用的智能手機
D .建議相關部門提供手機以外的個人健康信息查詢方式
E .建議老年人配合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大局,盡量不出行
本題考查增能理論。增強權能觀點認為,權能不是稀缺資源,經過人們的有效互動,權能是可以不斷被發掘出來的。
權能一般發生在三個層次上:一是個人層次,包括個人感覺有能力去影響或解決問題;二是人際層次,指的是個人和他人合作促成問題解決的經驗(B正確);三是環境層次,指能夠改變那些不利于個人權能發展的制度安排(CD正確)。
干預可以分為三個層面:第一,社會工作者與服務對象建立合作關系,滿足服務對象眼前的需要,包括鏈接服務對象所需的資源,開始促進意識覺醒、尋找和申請資源;第二,教授技巧和知識,并評估服務對象的權能動態機制,包括各類小組或團體的活動(A正確);第三,集體行動,旨在形成集體、參與倡導或進行社會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