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資料
服務對象姓名:小王。
性別:男。
年齡:37。
文化程度:小學。
婚姻狀況:已婚。
職業:建筑工人。
2016年8月首次吸食甲基苯丙胺,2016年8月因吸毒被強制隔離戒毒。
二、個案來源
該服務對象屬于轄區非戶籍戒毒人員。工作員通過與服務對象在社戒社康工作站內的交流談話后發現其因對毒品知識的了解甚少且交友不慎,16年跟朋友在珠海某KTV里玩鬧之時,被朋友陷害沾毒(遞給他滲有毒品的煙),之后,當地民警就只抓獲了他進強戒所,其朋友卻能全身而退,服務對象對這段經歷始終不能釋懷,由此產生了一些負面情緒且其自身對毒品知識的認識淺、意志薄弱,容易受到身邊人的引誘、教唆和陷害。經評估,工作員決定對其進行個案介入。
三、個案背景資料
(一)引發或重要時間
16年跟朋友在珠海某KTV里玩鬧之時,被朋友陷害沾毒(遞給他滲有毒品的煙),之后,當地民警就只抓獲了他進強戒所,其朋友卻能全身而退。
(三)行為表現:沉默寡言,做事被動。
(四)人際關系:平時在建筑工地干活就只與工友們有交流。
(五)情緒狀況:情緒波動大,易怒。
(六)精神病記錄:無相關精神病癥記錄。
(七)經濟狀況:有一定的經濟基礎,其妻子在珠海當護士。
(八)支援網絡:父母會給于其一定的支持(精神、物質層面)。
四、問題分析
(一)問題界定
禁毒工作員從服務對象本人及其家庭方面收集材料,并基于自身的觀察和分析,對服務對象的問題進行了界定:第一,心理健康問題,因被朋友陷害而沾毒,不符合其對好朋友的心理預期,導致情緒不平和、易怒;第二,認知問題,因對毒品的認知淺,自己的意志薄弱,導致容易受到身邊人的引誘、教唆和陷害;第三,社會融入問題,因從事建筑工程工作,導致社交圈子窄,平時也只與工地里的工友們接觸交流。
(二)理論支持
本個案采用認知行為理論作為理論支持,該理論認為我們大多數人的行為都是通過學習(認知)獲得的,人類的思想、感覺和行動之間是有相互聯系的,認為人的行為受學習過程中對環境的觀察和解釋的影響。不適宜的行為產生于錯誤的知覺和解釋。因此人類可以學習新的行為、改變舊的行為。
五、協議個案目標與服務計劃
(一)短期目標
第一、協助服務對象建立情感宣泄方式,通過同理心、接納等支持技巧的應用,緩解服務對象的易怒情緒;第二、通過從知識層面鏈接禁毒相關的知識科普類文章(常見毒品的種類、特征及危害)供其閱讀、學習,進而提升其對毒品知識的認知度及態度層面教授和輔導王某某如何謹慎交友和拒毒、防毒的引導來讓其建立遠離毒品、珍愛生命的態度,進而提升禁毒意識,強化拒毒、防毒能力。
(二)長期目標
發展服務對象成為禁毒志愿者,逐步與社會接觸。提供相關的志愿者服務技巧的信息供其閱讀、學習。
六、服務記錄(簡單記錄)
(一)介入服務對象個人層面
禁毒工作員通過同理心、接納等支持技巧的應用,首先及時緩解服務對象的憤怒情緒(在其發泄完之后給予了一定的同感回應,告知其站在你的立場上,我能夠同理心理解你的氣憤是因為被好友陷害了,這不符合你的預期,讓你心里不舒服),由此來與其建立專業關系;其次,禁毒工作員結合“認知行為理論”的觀點與服務對象一起探討和分析事件成因(對毒品的認知淺,自己的意志薄弱,導致容易受到身邊人的引誘、教唆和陷害等);隨后,工作員分別從知識層面鏈接了禁毒相關的知識科普類文章(常見毒品的種類、特征及危害)供服務對象閱讀、學習,進而提升其對毒品知識的認知度;態度層面教授和輔導服務對象如何謹慎交友和拒毒、防毒。
(二)幫助服務對象融入社會
禁毒工作員從行為層面呼吁和鼓勵服務對象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加入禁毒志愿者隊伍,積極參與禁毒相關的宣傳活動,并教授其一些志愿者服務的技巧。通過發展服務對象成為禁毒志愿者,讓其在參與志愿服務的過程中能結識到更多正能量的人,由此擴寬社交圈。
七、過程評估
(一)個案初期:以疏導和緩解服務對象的情緒為主
此階段,禁毒工作員與服務對象進行了面談,以詢問什么原因沾毒為切入點來了解服務對象的吸毒經歷,在服務對象口述的過程中,工作員通過觀察能明顯感覺到其對友情的重視程度很高,當服務對象講到其在KTV里玩的慶幸且毫無防備之時,所謂的“好友”就趁機遞給了其滲有毒品的煙進行抽吸,這種“陷害”行為,讓其很氣憤,很懊惱,始終無法放下這一段情節。工作員在此階段遵循“以人為本(人本主義)”的服務理念,及時緩解服務對象的憤怒情緒(在其發泄完之后給予了一定的同感回應,告知其“站在你的立場上,我能夠同理心理解你的氣憤是因為被好友陷害了,這不符合你的預期,讓你心里不舒服”),讓其先感受到工作員當下是有站在他的角度去分析的,由此讓服務對象放下對工作員的戒備心理,進而建立專業關系。
(二)個案中期:從知識、態度和行為三個層面來引導服務對象建立禁毒意識
此階段,禁毒工作員從知識層面鏈接了禁毒相關的知識科普類文章(常見毒品的種類、特征及危害)供服務對象閱讀、學習,進而提升他對毒品知識的認知度;態度層面教授和輔導王某某如何謹慎交友和拒毒、防毒;行為層面呼吁和鼓勵王某某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加入禁毒志愿者隊伍,積極參與禁毒相關的預防宣傳教育活動,并教授他一些志愿者服務的技巧。通過這三個層面的引導,讓其意識到生命的意義并建立建立遠離毒品、珍愛生命的態度,進而提高其拒毒防毒的能力。
(三)個案后期:關注服務對象的轉變
此階段,禁毒工作員利用成效測量手段,如以禁毒知識問答的方式來測試服務對象的學習程度,并從自助助人的理念角度來詢問其是否有將已學習和掌握到的禁毒知識來傳播給身邊人,由此讓更多人能識毒、防毒、拒毒。服務對象提及到有一次在工地里發現有工友三五成群地結伴要到娛樂場所去消遣時,他會下意識地向工友們分享一些娛樂場所里面常見的毒品知識和防毒技巧(如搖頭丸、開心水、神仙水等飲料),目的是讓工友們在意識層面上先了解和認識到毒品的隱蔽性、危害性,以及防毒的重要性。隨后服務對象還笑著說,工友們都會稱他為“禁毒王大使”,這讓他覺得做這件事情很有成就感和意義。工作員運用正向思維鼓勵服務對象要持之以恒,在新的工地(目前已離開深圳)里能繼續保持助人理念,在空閑之余也能堅持不斷地去學習更深入的禁毒知識,并堅持做到學以致用,以“禁毒大使”的角色來傳授給身邊人,讓更多的人能了解毒品,遠離毒品,珍愛生命!在評估服務對象的狀態后,工作員逐漸減少與其接觸,做好結案的準備。
八、結案
(一)結案原因
服務對象的問題得以緩解,服務目標基本達成且由于工作環境的變動關系,其需遷居。
(二)服務對象的改變情況
服務對象從原來的被動行為變為現在的主動,能通過已掌握到的禁毒知識主動傳播給身邊人,讓他們樹立禁毒意識,建立拒毒、防毒的態度,實現自助助人的理念。
(三)個案目標實現情況
服務對象情緒已穩定,能掌握常見的毒品種類、特征及危害,也能掌握至少一種拒毒防毒技巧。
(四)評估
個案目標基本達成,服務對象對現在的家庭生活、工作、社交均表示滿意,
(五)建議與反思
禁毒工作員通過四次與服務對象的溝通交流(線上+線下的方式),期間也運用了觀察法和訪談法,再結合個案服務技巧(直接服務技巧中的鼓勵、同理心、傾聽等、影響技巧中的提供信息、建議等)、尋解導向治療(目標導向)等專業工作手法,也通過測試題的方式來檢視服務對象學習禁毒知識的成效,最終其基本達到了總目標(能掌握常見的毒品種類、特征及危害,也能掌握至少一種拒毒防毒技巧。)的要求。
由于該服務對象不屬于新湖轄區戶籍人員,屬于異地管控人員,且工作性質較特殊,從事建筑工程項目的工作(建筑工人),人員流動性較強,不是長期固定在同一場域生活、工作,如今,該名服務對象已在異地生活、工作,工作員曾有詢問過其是否還會回本轄區生活、工作,服務對象表示沒有打算,屬于案主遷居,故不需要再繼續提供個案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