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級社會工作師考試于11月16日上午09:00-12:00舉行,考試科目為社會工作實務(高級),考后233網校整理了2019年高級社會工作師考試真題及答案解析,快看吧!
2019年高級社會工作師考試真題及答案(完整版)
一、案例分析題(共有4道題,第1題為必做題,第2、3、4任選其中2道題作答。)
第1題:2018年2月,最高檢與團中央簽訂了《關于構建未成年人檢察工作社會支持體系的合作框架協議》,向40家機構購買了社工服務。一年過去了,為了了解這個項目進展情況,對該項目進行專項調查。購買某社工機構調研服務,抽取了20家機構調查,以便形成調查報告和政策建議。
請寫一份質性研究的計劃。
未成年人社會支持體系調研計劃書
1、調查的目的和意義
2、調查的范圍、對象
3、調查的內容(詳細具體介紹:未成年人保護社會支持框架)
4、抽樣方法 (定性研究、非概率抽樣、訪談、觀察、文獻、焦點小組)
5、資料收集方法和分析方法
6、調查人員組成、組織結構和培訓安排
7、時間進度
8、經費安排
9、其他
對一年時間里40家社會組織的未成年人社會支持工作的運行情況,并從中找到不足,進行未來的政策修訂與倡導 即:執行效果調查與評估
問題:
委托方: 最高檢
被委托方:某社會組織
被調查方:1、20家社會組織
2、合作支持方 如 地方檢察院未成年人辦及相關機構
3、未成年人及其家屬
觀察指標:工作機制運行狀況、
合作網絡完整程度、
合作伙伴支持程度、
工作效果表現情況
調研計劃書
一、基本背景:
2018年2月,最高檢與團中央簽訂了《關于構建未成年人檢察工作社會支持體系的合作框架協議》(以下簡稱《合作框架協議》),向40家機構購買了社工服務。一年過去了,為了了解這個項目進展情況,對該項目進行專項調查。
二、需求評估:
調研前對檢察部門、團委、社會服務機構以及社會各界進行初步的需求評估,特別注意評估所購買的40家社會服務機構所在地區、機構的規模與服務范圍、他們的目標服務對象的特征、感覺性需求和表達性需求等信息。
三、調研目標:
了解本項目的進展情況,通過專項調查掌握項目在推進過程中所存在的問題,并為提出解決方案提供依據。
四、實施策略:
1、通過購買的方式,獲得某社工機構調研的服務,并抽取20家機構進行調查,最后形成調查報告和政策建議;
2、談過觀察法和訪談法進行定性的調查和研究。
五、調研內容:(注:此部分內容要與《合作框架協議》的結構內容相對應)
工作機制運行狀況、
合作網絡完整程度、
合作伙伴支持程度、
工作效果表現情況
六、經費管理:
七、調研進度:
主要描述時間進度,可以采用表格的形式:
序號 | 時間 | 任務名稱 | 內容與要求 | 負責人 | 完成情況 |
第2題:為響應城市老舊小區改造要求,某街道辦計劃為老舊社區加裝電梯,某老舊社區8棟老樓,住戶3685戶,老年人口2000多人,殘障人士400多人。街道辦購買社工服務參與加裝電梯工作。社工聯系社區黨委與居委會,通過走訪社區居民,了解居民的差異化需求和意見,組織居民形成核心小組,幫助居民開展民主協商議事,就自籌費用和社區資金達成協議,幫助居民解決了電梯使用和后期維護方面的問題。從審批安裝、到施工完成,經過1年的努力,為2個老樓區加裝了電梯,形成了社區治理新模式。
1、社工在參與加裝電梯工作過程中的服務目標是什么?
2、按照社會策劃模式的視角,社工所承擔何種角色與發揮何種功能?
3、按照地區發展模式的視角,在加裝電梯過程中社工都運用了哪些策略?
服務目標:結合材料來寫,分成任務目標和過程目標
任務目標:解決老舊小區電梯的加裝、使用和維護問題
過程目標:建立長久的制度或社區組織,提升居民解決問題的能力,是重要的發展目標
過程目標具體如下:
1、促進居民社區管理與社區參與意識
2、提升社區居民的行動能力
3、促進社區居民個各不同群體之間的合作協商的能力
4、推動社區居民進行資源籌集與分配
5、促進社區領袖及積極活躍分子的產生
6、促進社區形成議事合作平臺與機制
2、按照社會策劃模式的視角,社工所承擔何種角色與發揮何種功能?
答題要點:社會策劃模式也叫社會計劃模式,是在理性方法的指導下,依靠專家的意見和知識,在準確把握社會服務機構使命、宗旨、政策、資源的前提下,確立社區工作的目標,并依循社區工作目標的指引下,從多個預選方案中選擇一個最佳的方案,結合社區需要,動員和分配資源,并在工作過程中不斷根據變化而修訂計劃。保障計劃朝著預定的方向發展,最終解決社區問題。
社工扮演了
角色:
技術專家 收集社區資料、 進行社區分析及社區診斷
進行社會調查 咨詢提供 組織運作及評估
方案實施 執行推動落實
功能:推動資源整合的功能
提升心理支持和感情功能
推進社區協商與民主的功能
實現社區管理控制的功能
安裝電梯方案優化的功能
3、按照地區發展模式的視角,在加裝電梯過程中社工都運用了哪些策略?
答題要點:地區發展模式的核心理念強調參與,在一個較大的社區范圍內,鼓勵社區居民通過自助或者互助的方式,廣泛參與社區事務,解決社區問題,推動社區發展。有3個層面的含義;
1、強調以地區為基礎的經濟、社會、文化等實質性內容的發展;
2、強調一種發展的理念,促進居民的需求和當地的資源、環境和人口的協調、可持續發展;
3、強調一種社工的手法,推動社區居民自下而上的參與合作,讓居民集體組織起來掌握、利用社區資源、解決社區問題,滿足社區福利需求,增強社區歸屬感和凝聚力;
介入策略:
促進居民交流;
團結鄰里;
社區教育;
提供服務和發展資源;
社區參與;
結合材料作答
第3題:老王82歲,癌癥晚期,妻子比她小2歲(80歲),老王平時極有權威。三個兒子和夫婦一起住,女兒住在鄰村。考慮到老王的病情和年齡,醫生不建議手術,孩子們害怕老王接受不了,于是決定對其隱瞞病情。老王因為不知道自己的身體情況而反復詢問,認為家人不愿意為其治療,兒女迫于無奈,最終告知實情。此后,老王開始鬧情緒。妻子為了安慰老王,每天做好吃的,但老王只吃一點點,經常為吃飯吵架,最終絕食。絕食三天后,社工介入。下面是幾個兒子及妻子和老王的家訪記錄:大兒子說:“父親這種狀態,我們沒有告訴他,也是出于孝心,擔心他承受不住。”二兒子說:“母親每天變著花樣給他做飯吃,他也不吃,我很傷心?!比齼鹤诱f:“父親平時很嚴厲,在家都是聽他的?!迸畠赫f:“平時父親很疼愛我,我說什么都是聽的,可這次讓我也很傷心,我勸他也不吃?!逼拮诱f:“我理解老伴,但他也應該也體諒體諒孩子,孩子也是關心……”老王說:“我的病情都不告訴我,飯菜不合我的口味,還讓我吃,原本家里是我說了算的,現在都顛倒了,我就不聽他們的。”
問題:
1、結合案例,分析造成老王絕食問題的病態家庭結構并列出具體表現。
2、在家庭會議中,社會工作者應如何運用結構家庭治療模式的治療技巧,解決老王的絕食問題。
1、病態家庭結構:糾纏、疏離、聯合對抗、三角纏、倒三角;
聯合對抗:表現形式
孩子們害怕老王接受不了,于是決定對其隱瞞病情
兒女迫于無奈,最終告知實情
倒三角:表現形式
老王平時極有權威
“原本家里是我說了算的,現在都顛倒了,我就不聽他們的。”
結合材料作答;
2、治療技巧:
重演: 讓家庭成員實際表現相互交往沖突的過程,呈現家庭的基本結構和交往方式
集中焦點:讓家庭成員的注意力集中在家庭交往方式與問題的關聯上,避免家庭成員回避問題。
感覺震撼:利用重復、聲調的高地與間接的詞語等方法讓家庭成員明了社工談話的內容
劃清界限:幫助家庭成員分清交往的邊界線,使家庭成員之間的交往變得更有彈性
打破平衡:協助家庭成員挑戰家庭的病態結構,改變家庭的權力運作方式,打破原來病態家庭結構的平衡
互動方式:讓家庭成員了解相互之間的關聯方式,明白自己是怎樣影響其他家庭成員的,關注家庭成員之間的互動方式
協助建立合理的觀察視角:運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和經驗向家庭成員提提供專業的意見和解釋,協助服務對象建立合理的觀察生活的視角。
似是而非:通過強化問題讓家庭成員之間的沖突更加明顯,使得原來模糊不清的錯誤想法呈現出來,從而為家庭成員了解和改變問題背后的錯誤想法提供機會。
強調優點;引導家庭成員關注整個家庭或者個人的嗯有點,避免過分關注家庭的不足。
第4題:某高校響應國家精準扶貧戰略,申請社會工作教育參與精準扶貧,組織高校師生前往村寨開展扶貧工作。到達村寨后,發現很多男性都外出打工,婦女受到傳統性別角色影響,在家主要帶孩子、伺候老人、洗衣做飯等,有的婦女說:“這就是我們的命,村寨的事就讓村長說了算就好”。社工發現,婦女們都會自己民族的刺繡,能夠繡出精美的作品。同時,村寨里還有新鮮的山間竹筍,大量的野生的莼菜,以及彩橙。社工通過組織婦女形成合作社,解決了婦女的生計問題。組織婦女形成小組,討論日常生活和參與村寨事務。
1、分析傳統性別角色分工對婦女角色的影響。
2、運用性別角色分析,女性的性別需求有哪些?
3、社會工作介入策略中體現了哪些婦女社會工作的基本原則?
1、分析傳統性別角色分工對婦女角色的影響。
傳統性別角色觀點:社會將男女兩性的生理不同通過制度定性為“男尊女卑”“男強女弱”的社會文化,將兩性的差異演變為歧視和排斥婦女的依據,使得婦女在政治經濟婚姻家庭升值健康等方面都被邊緣化,甚至他們的基本權益遭到剝奪,限制婦女在社會各方面的發展。 婦女的權益受到侵害,身體健康受到損害,使得他們變成社會生活中的弱勢群體,這也就是出現了婦女獨特的需要和繼續解決的問題。
基本觀點:
男尊女卑,男強女弱,性別不平等,父權文化盛行,婦女的聲音和經驗常常被忽視或者輕視。傳統的社會工作將婦女問題個人化,忽視婦女在私人領域中受到壓迫。女性受到排斥和歧視,女性應在家庭里相夫教子,而不應該出來工作。
具體表現:
(1)女性承擔生育與人口再生產的功能,男人則承擔生產和社區整治活動的角色。婦女的生育角色包括承擔生產和撫育子女的責任,以保證勞動力的持續和再生產;而這些功能在社會價值上并沒有得到足夠的尊重,尤其是經濟回報上。
(2)婦女的生產角色,及她們在社區層面的活動是作為生育和家庭角色的延伸,多從事服務、健康和教育的工作,以滿足機體消費資源的供應。
(3)即使是在同等的職業角色中,女性的職業權利職業發展空間及職業所獲得的認同等都相應的低于男性,從而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女性的職業價值與職業發展空間。
2、運用性別角色理論,分析女性的性別需求類型,并闡述滿足所對應需求的介入策略和方法?
實用性社會需求:在社會生活中婦女就社會承認的角色而確定需要,盡管這種需求是由社會分工及婦女的從屬地位引起的,不具有對社會性別的挑戰性。滿足了實用性需要但依舊延續傳統的分工模式和角色。
戰略性社會需求:由于婦女在社會中的從屬地位而產生的需要,這類需求涉及分工模式,權利等,滿足這類需求可以協助婦女獲得更多的平等權利,改變現存的分工模式和角色,挑戰婦女的從屬地位。
而在案例所提及的女性性別需求中,可以明顯看見:
實用性社會需求:洗衣做飯帶孩子 家務活動的支持與效能提升
戰略性社會需求:社區參與意識 、社區發展能力、 自我提升的主動性
兩者同時并存并有各自的作用,在事件中必須先滿足實用型社會性別需求,同時滿足戰略型社會性別需求。 不能僅僅停留在一個層面上,也不能單聚焦于一個。
介入策略與方法(戰略性需求)
為了滿足村寨中婦女的戰略性社會性別需求,可以采取如下策略和方法:
(1)建立關系:建立信任、真誠、平等的關系在婦女輔導中非常重要。
(2)協助婦女重新界定問題,提升意識。
(3)發掘婦女自身潛能,聯絡村寨周圍的資源,解決所面對的問題。
(4)協助有類似處境的婦女建立支持小組。
(5)從村寨、社區層面,利用各種儀式、節日、突發事件等契機進行宣傳教育。
(6)利用各種機會講性別意識納入其中,開展專門性的性別培訓。
3、社會工作介入策略中體現了哪些婦女社會工作的基本原則?
(1)承認婦女的多樣性以及與其一起工作的視角的多樣性;
(2)尊重婦女作為獨立的個體,而不是家庭角色的扮演者;
(3)了解、理解和接納婦女的現實處境和他們的生存選擇;
(4)認識到婦女本身也是一個資源,有能力處理自己的問題;
(5)婦女是發展的主體,而非客體;
(6)增加婦女資源的選擇的多樣性;
(7)將個體和群體鏈接起來,促進婦女之間特別是具有類似經歷的婦女互助;
(8)社工與服務對象之間的關系是平等的;
結合材料作答即可。
二、論述題(總共兩道論述題,任選一道作答。)
第5題:脫貧攻堅是社工主要的戰場領域,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定》指出,要“實施扶貧志愿者行動計劃和社會工作專業人才服務貧困地區計劃”。扶貧濟困的專業使命和專業價值使人們對社會工作參與扶貧寄予厚望。請從增能理論的視角,討論社會工作參與脫貧攻堅中面臨的基本問題,分析可用資源及介入思路。
問題:
1.增能理論。
2.社會工作參與脫貧攻堅工作中要關注的基本問題。
3.社工可用資源和介入思路。
增強權能的社會工作取向認為,個人需求不足和問題的出現是環境對個人的壓迫造成的,社會工作者為受助人提供幫助時應該著重于增強服務對象的權能,以對抗外在的環境和優勢群體的壓迫。
增強權能的假設包括:個人的無力感(沒有權能)是由于環境的壓迫而產生的。社會環境中存在這直接或間接的障礙,使個人無法實現他們的權能,但這種障礙是可以改變的。每個人都不缺少權能,但是,在現實生活中,許多人卻表現為缺乏權能。受助人是有能力、有價值的。社會工作者與服務對象的關系是一種合作性的伙伴關系。
2、社工參與脫貧攻堅的面臨的基本問題:
(1)服務目標的問題:社會工作者應該協助服務對象確認自己是改變自己的媒介;應該重視服務對象的能力而且缺陷;應該注重人與環境這兩個工作焦點;確認服務對象是積極的主體,告知其應有的權利、責任、需求及申訴渠道;以專業倫理為依據,有意識地選擇長期處于“缺權”狀態中的貧困人員脫貧。
(2)服務原則的問題:根據增強權能理論的要求,社會工作在扶貧攻堅中應該遵循如下原則:
一是所有壓迫對于人們的生活都是破壞性的,社會工作者和服務對象應該挑戰環境的壓迫;
二是社會工作者應該對壓迫的環境采用整體視角;
三是特困人員自己要增強自己的權能,社會工作者只是協助者;
四是推動具有共同基礎的特困人員相互增加權能;
五是社會工作者與服務對象之間應建立互惠關系;
六是在社會工作服務實踐中,社會工作者與服務對象是一種雙向合作關系。
(3)服務中平等關系的問題:在扶貧攻堅工作中,增強權能的理論要求社會工作者應避免以權威的姿態出現,而是要與服務對象建立平等的伙伴關系,看重服務對象的長處、服務對象的主題地位和個人價值。
3、社工可用的資源:
從社會支持網絡的角度分為正式資源和非正式資源。
正式資源包括:
利用制度性的資源,如政府出臺的各項政策、法規等;
相關部門對于扶貧工作的政策配套(政策解讀與落實到位、政策倡導)
社工專業資源支持(政府購買與制度化支持)( 專業素養與精確診斷及定位 )
非正式資源包括:
志愿者團隊或者社會公益組織的捐贈等
外界社會各類組織各類資源各類力量(資源連接與網絡搭建)
4、介入思路:
提升能力轉變思想(能力與認知)
開展心理幫扶(使能與賦權)
資源鏈接;
政策倡導;
第6題:通用進程模式中的四個基本系統,改變媒介系統、服務對象系統、行動系統、目標系統。分析四個基本系統的內容和相互關系,并分析其對我國社會工作實踐有什么啟示。
1.這4個基本系統的含義是什么?
2.運用實例,說明改變服務對象系統和目標系統的關系。
3.四個系統對我國社會工作實踐有什么啟示。
1、改變媒介系統:是受雇于政府、社會組織、社區的社工,是有計劃變遷的具體操作者;
服務對象系統:是社工的對象,也是社工服務的直接受益人;
目標系統:為了達到改變服務對象的目的,需要改變和影響的系統即是目標系統
行動系統:是指和社工一起努力,實現改變目標的人,是社工的合作者;
2、服務對象系統與目標系統之間的關系關系:
服務對象系統并不一定就等于目標系統,一般來說,目標系統大于服務對象系統;
服務對象系統有時候和目標系統是一致的,有的時候是不一致的,有的時候是交叉的;
目標系統可以轉換的,具有時效性,隨著問題的發展而變化;
3、提供基本參考框架和助人的介入藍圖;提供分析工具;
(1)幫助社工識別出改變服務對象系統所必須完成的一般任務;
(2)讓社工懂得,需要改變的不僅僅是服務對象系統;
(3)行動系統的規模或者組成只有在確立了改變的目標系統之后才能夠確定;
(4)社工必須與不同的系統建立關系,與一個系統所需要的知識和技能不一定適應于其他的系統,與不同規模的和類型的系統工作需要掌握的更專門化的知識;
(5)組織作為一個系統,在改變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
(6)因為行動系統在整個改變過程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所以社工需要不斷診斷行動系統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