熔斷機制是美國1988年設置的,指當市場價格的波動超過一定幅度后,暫停整個市場的交易。
1987年10月19日是美國股市有名的“黑色星期一”,道瓊斯指數下挫了22.7%,紐約股市一天蒸發了5000億美金的財富。紐交所因此事件引入了熔斷機制。為防范股市下跌導致的恐慌情緒擴散,給市場造成沖擊而推出。
美股熔斷機制目前共分7%、13%和20%三個等級:
當標普500指數(S&P 500)下跌達到7%,觸發一級市場熔斷,全市場暫停交易15分鐘;
如果市場再次下跌超過13%,觸發二級市場熔斷,全市場暫停交易15分鐘;
如果市場下跌超過20%,則觸發三級熔斷,全市場停止交易,直至下個交易日開盤。
美股歷史上共有四次熔斷,卻在近期內觸發了三次。
第一次熔斷時間:1997年10月27日
第二次熔斷時間:2020年3月9日
第三次熔斷時間:2020年3月12日
第四次熔斷時間:2020年3月16日。美股開盤即熔斷,暫停交易15分鐘后,三大指數跌幅迅速擴大。截至收盤,道指收跌約3000點,跌近13%,創1987年以來的最大單日跌幅。納斯達克指收收跌970.28點,跌幅約為12.3%;標普500收跌約325點,跌幅近12%。
我國短暫的實施過熔斷機制,A股熔斷機制2016年1月1日起正式實施,并于2016年1月8日暫停。
A股熔斷機制暫停主要是因為:①A股是一個跟風交易行為比較嚴重的散戶型市場,波動率幾乎是美國市場的2倍,觸發熔斷的可能性本來就比較高;②中國熔斷閾值設置不合理,從5到7,特別容易出產生磁吸效應,導致“熔斷”失敗;③A股個股本來就有漲跌停制度,熔斷的實施顯得冗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