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加強推動期貨行業人才培養和儲備,營造金融衍生品市場良好的發展生態,同時,為了進一步豐富高校衍生品課程,近年來,多家期貨公司都在推進“走進高校”等方面的活動,努力為培育適應期貨市場發展需要的后備人才做貢獻。
日前,華泰期貨副總裁王強在暨南大學期貨人才培育工程項目開班典禮上表示,金融發展,人才為本;人才培養,教育先行。今年,大商所整合行業資源,走進高校產學結合,開展期貨人才培育活動,意義重大,是人才“供給側”改革的一項舉措。華泰期貨也將努力為培育適應期貨市場發展需要的后備人才做貢獻。
據王強介紹,今年,華泰期貨將借大商所高校期貨人才培育工程項目的開展,繼續推進建立以企業“走進高校”、高校“走進企業”雙向輪動模式的產學研合作基地,聘請企業高管和專業人才為學校校外導師、教授為企業簽約講師,共建導師資源庫,為適應期貨行業創新發展對專業人才的迫切需求,解決高校在期貨及衍生品人才培養方面滯后的困局。
暨南大學國際商學院副院長施雯表示,此次的人才培育項目是校企合作的一種新的方式和嘗試,推動了學校和企業的產學研合作,突破傳統的課堂教學和實踐學習,將人才培養和市場需求緊密的結合起來,依托大商所和華泰期貨的企業資源,實現定制化人才培養,將高校教育與企業實踐教育有效銜接,在人才培養、實踐學習、人才招聘、項目合作等方面進行親密合作,使得高校的金融教學真正滿足行業和社會需求,這在一定程度上解決當前高校的期貨理論教學與實際存在一定程度脫節的問題。希望此次項目成為校企合作的開端,未來將在實習基地、實驗教學、教師科研等方面開展更深入更廣泛的合作。
據了解,此次項目已納入到學校的選修課程設置中,從培訓課程看,涵蓋期貨、期權市場及應用、期貨法律法規和品種知識、創新業務和研究方法、模擬交易及實踐活動等內容,非常豐富、體系化。培訓師資主要以學校教授和華泰期貨在職專家為主,兼顧行業及期貨市場專家,總共54個課時,3個專業學分。
大商所期貨學院自2006年成立以來,致力于行業人才培育,十年來成立了28個分院,為行業輸送了上萬名專業人才,成為行業人才培育的搖籃。
業內人士認為,作為社會主要后備人才的高校學生有著較強的學習能力和較大的可塑空間,是未來經濟社會建設的中堅力量。此次啟動“百校萬才”期貨人才培育計劃,以長期、持續、系統、全面的人才培育機制,探索出行業及社會“知期貨、懂期貨、用期貨、支持期貨”的未來人才培育新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