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量實體經濟是不是健康發展,無論是之前的“四萬億”投資還是保增長,歸根到底只有一條標準,就是讓企業創造更多的利潤。只有企業利潤多了,企業職工的工資才有可能上漲,老百姓有錢了,才能真正的擴大消費,拉動內需,進入“企業利潤增加—人民群眾財富增加—拉動內需—企業利潤繼續增加—人民群眾財富增加—拉動內需……”的良性循環,經濟才能健康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才能不斷上升,國家才能日漸富強。經濟繁榮一個通俗的解釋就是人人有事做,人人都在創造價值(利潤),社會總價值不斷提升。企業利潤是國富民強的唯一來源,否則,政府財政、人民財富只能是無源之水。我們政府所推出的一系列經濟刺激計劃本質上也是想把實體經濟拉回到更為健康運行的正循環軌道上。至此,我們了解到,增加企業利潤是整個國民經濟問題的核心,那問題就又來了,企業利潤是怎么來的?企業創造利潤又跟我們的股指期貨有什么關系?
在利潤起源方面,古典經濟學和新古典經濟學的主要內容是價格機制,企業僅僅被抽象為利潤最大化的生產者,即企業擁有完全的知識和預見,它總是遵循邊際成本等于邊際收益的原則進行生產,所以,在長期競爭均衡條件下,企業只能獲得正常利潤。為了批判這一理論,芝加哥學派的創始人奈特用不確定性來說明在不完全競爭均衡條件下,利潤存在的合理性。奈特認為,在不確定性假設下,所有的生產決策是在知識有限的情況下做出的,以至于對可能出現結果的概率計算成為不可能。由于每個決策只產生一種惟一的結果,所以,個體決策所導致的一系列可能的結果不受統計計量的約束。經濟學分析是在完全競爭假設下對經濟運行機制的研究,完全競爭是一個使產品價值與其成本趨于一致的過程,但是,在現實中兩者總存在一個差額,這個差額就是利潤。也就是說,由于現實中的競爭并非完全競爭,理論與實際的不一致性造成了不確定性,從而不確定性是利潤存在的基礎。奈特強調,變化不一定會導致利潤的產生,因為有些變化可以事先精確地計算到成本中,使成本與產品售價相同,不會產生利潤;只有不確定性能夠將利潤與變化聯系在一起。利潤的真正來源是不確定性,僅有變化和進步不足以產生利潤,變化和進步的結果并不是其本身的結果,而是不確定性的結果。
奈特認為,在不確定性的假設下,決定生產什么與如何生產優先于實際生產本身,這樣,生產的內部組織就不再是一件可有可無的事情了。生產的內部組織首先是要找到一些最具管理才能的人,讓他們負責生產和經營活動。世界上只有少數人是風險偏好者,而絕大部分人是風險規避或風險中性者,后者愿意交出自己對不確定性的控制權,但條件是風險偏好者即企業家要保證他們的工資,于是,企業就產生了。也就是說,在企業制度下,管理者通過承擔風險獲得剩余;工人通過轉嫁風險獲得工資。為了說明企業家和企業的性質,奈特的基本分析思路為:現實的經濟過程是由預見未來的行動構成的,而未來總是存在不確定因素的,企業家就是通過識別不確定性中蘊含的機會,并通過對資源整合來把握和利用這些機會獲得利潤。沿著這一思路,奈特分析了企業的性質和在現代化生產條件下企業存在的理由,不確定性的存在意味著人們不得不預測未來的需要。首要的問題和職能是決定做什么和怎樣去做,因此出現了一個特殊階層,他們向他人支付有保證的工資,并以此控制他人的行動,組織起功能性、多層次專業化的組織機構——企業,它在世界上的存在是不確定性這一事實的直接結果。
奈特還分析了減少不確定性的方法,其中一種就是集中化,保險和期貨市場就是這種形式的代表。保險公司利用不確定性結果的相互抵補,將眾多偶然事件集中到一起,從而把投保者的較大不確定性損失轉變成較小的保險費。期貨市場也是一樣的道理,同樣是利用不確定性結果的相互抵補,投機者和套保者互補,投機者承擔風險,把套保者的較大的不確定性損失減小或消除掉,從而達到獲得確定性的目的。
到此為止,我們已經說清楚了企業利潤的來源是不可度量的風險,而這不可度量的風險(不確定性)只能由企業家來解決。對于政府這樣一個“看門人”(或監管者)的角色,它不可能具有企業家精神,代替企業創造利潤,而唯一能做的就是建立良好的金融制度,提供各種金融工具,保持金融市場穩定,為企業提供減少風險的手段,讓企業家充分發揮才能并創造利潤。而股指期貨正是這其中的一種金融工具,由于期貨市場本身的特有屬性,如做空機制和對沖機制,可以減少股票市場的非理性波動,當市場價格漲幅過高時,股指期貨的做空機制可以抑制價格的繼續上漲,使其達不到非理性的高度,從而防止市場形成大的泡沫,達到維持資本市場的平穩發展的目的。另外,股指期貨還能夠充分發揮市場的投資融資功能,幫助企業解決可以度量的風險,減少可以度量的不確定性,讓企業家可以集中精力,解決不可度量的風險(不確定性)——利潤來源,這樣企業家才能夠如虎添翼,創造更多的利潤。同時對于金融機構,有了股指期貨,市場下跌時就能采取工具回避風險,這無疑平滑了其盈利的大幅波動,也有利于金融市場的穩定。特別是近期,我們可以看到七月經濟數據的公布導致市場大幅波動,有經驗的機構可以在經濟數據公布前為減少不確定性利用股指期貨套保;經濟數據公布后,市場對風險消化后,解除套保,則能明顯規避風險,這也是股指期貨實實在在發揮功能的一種體現。
相關推薦:
編輯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