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動匯率制的主要長處是防止國際游資沖擊,避免爆發貨幣危機;有利于促進國際貿易的增長和生產的發展;有利于促進資本流動等等。缺點是經常導致外匯市場波動,不利于長期國際貿易和國際投資的進行;不利于金融市場的穩定;基金組織對匯率的監督難以奏效,國際收支不平衡狀況依然得不到解決;對發展中國家更為不利。 考試大論壇
浮動匯率的主要好處是為央行提供了一個獨立的貨幣政策工具來控制通脹,但成本是個人、企業、銀行必須承擔匯率風險,包括市場投機人民幣升值的風險。
斯坦福大學麥金農教授對日本及中國實行浮動匯率的風險研究得最透徹。他提出了一個道德矛盾及沖突(conflictedvirtue)的理論。日本及中國都持續多年擁有大量貿易順差,也就是不斷積累美元凈資產,這本來是一種勤儉儲蓄的美德。可是,當日元與人民幣升值的預期形成并實現時,本國居民將普遍不愿意持有不斷貶值的美元而更愿意持有不斷升值的本幣,這就形成了一個無法解決的矛盾及沖突:本國居民通過貿易順差不斷積累凈美元資產但卻不愿持有美元資產!結果是官方外匯儲備大升,并導致本幣發行量大增,本幣利率下降,甚至開創零利率時代,也稱為“貨幣流動性陷阱”。
麥金農的道德矛盾及沖突理論的一個基本經濟學原理是:在市場環境下,投資不同貨幣資產的回報在調整風險之后應該相同。比如,給定同樣的風險,投資人民幣資產的回報主要體現在人民幣名義利率(=人民幣實質利率+中國通脹率),而投資美元資產的回報則體現在美元名義利率(=美元實質利率+美國通脹率)。但在人民幣相對美元升值時,人民幣資產的投資回報還包括人民幣的升值率,因此:人民幣名義利率+人民幣升值率=美元名義利率。 本文來源:考試大網
如果美元名義利率是6%,而人民幣每年升值率達6%,在中國開放資本流動的條件下,人民幣名義利率就可能被壓至零。這就是為什么麥金農教授不希望人民幣采取浮動匯率制度的原因。
在沒有通脹時(如日本在1990年代),麥金農的分析完全正確。可是,一旦有了通脹,人民幣名義匯率(人民幣實質利率+中國通脹率)就可以比零高很多。而一旦有了通脹,由于通脹與升值的替代關系,人民幣升值壓力及升值率也必將相應減小,人民幣名義利率跌至零的風險,即落入“貨幣流動性陷阱”的風險,也會減小。可見,維持一個適當的由生產率快速增長導致的通脹率,可以降低人民幣升值導致零利率的風險,也可以減低升值的壓力。
相關推薦:
編輯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