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紀是商品期貨操縱者的黃金時期,那時,交易所制定的交易規則非常自由,沒有對持倉量進行限制,董事會也沒有對投機者進行有力的監督。因此,歷史記載的操縱事件只是發生在大巨頭中間的爭奪,基本上交易所沒有采取任何措施來制止逼倉的企圖。也正是因為這些原因,一直缺乏關于那個時代大戶活動的細節、價格波動及其它市場活動的詳細記錄,也沒有與現貨供給、需求相關的記載,更不會有監管者對操縱行為進行控制的記錄。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在這段時期發生的逼倉及操縱事件,無論成功與否,對后來制訂監管立法的過程非常重要。仔細分析19世紀發生的有代表性的操縱事件,我們從中可以發現最初監管立法的思想來源,分析這些案例可以為交易所應對這類逼倉及操縱行為提供立法支持。可以這樣說,這段時期的操縱事件,在多頭與空頭的力量博弈下,推動了期貨監管立法的產生及隨之而來的法規調整。
?。?)1866年本杰明·P·哈欽森對芝加哥小麥期貨市場的操縱 采集者退散
本杰明·P·哈欽森是第一個企圖操縱期貨市場的人,他的目標是對1866年8月的玉米期貨市場進行逼倉。得益于每周農作物產量的預測,1866年5月和6月,他在谷物類現貨市場和期貨市場積累了大量的多頭倉位。此時,據說小麥的購入成本是0.88美元/蒲式耳。到了8月份,受伊利諾斯州、愛荷華州及毗鄰芝加哥的其它州的每周作物報告影響,小麥價格迅速上揚。8月4日,小麥合約報價0.90-0.92美元/蒲式耳。8月18日,哈欽森的交割要求使小麥的價格上漲到1.85-1.87美元/蒲式耳,空頭損失慘重。
這起逼倉事件和隨后發生的其它逼倉事件,促使芝加哥期貨交易所(CBOT)決定禁止這種行為。他們第一次給逼倉下了定義,認為逼倉是這樣一種行為:“訂立購買商品的合約,然后采取手段使賣方不能履行合約,從而向賣方逼取錢財”。他們認為,這種交易是不正當的、帶有欺詐性的,并且宣布:任何參與這種行為的CBOT會員將會被開除。但是,這個聲明對于隨后的一些投機者的行為沒有起到任何威懾作用。在利益的驅使下,盡管有些逼倉行為沒有成功,投機者還是想方設法地實現他們操縱市場的企圖。 來源:考試大的美女編輯們
(2)1872年約翰·里昂對芝加哥小麥期貨的失敗逼倉
1871年10月6日,一場舉世震驚的大火,“芝加哥大火”摧毀了芝加哥城的大半個城市。芝加哥17個CBOT認可的交割倉庫中有6個被燒毀,大大地減少了芝加哥的小麥庫存。小麥庫存從800萬蒲式耳減少到550萬蒲式耳。在此情況下,主要的小麥商約翰·里昂感覺到這是一次很好的逼倉機會。一次,他和一名谷物交易商休·馬赫以及CBOT的另一名中間商F·J·戴蒙德結成聯盟。
1872年春天,這群投機者開始買進小麥的現貨和期貨。整個春季,小麥的價格持續上漲。到了7月初,8月合約已經賣到每蒲式耳1.16-1.18美元;7月底,價格上漲到1.35美元/蒲式耳。價格的持續上漲導致谷物大量地涌入芝加哥。7月初,每天運進14000蒲式耳。到了8月的第一個星期,每天運進27000蒲式耳。8月5日,芝加哥又發生了一次大火,燒毀了剩余的一個交割倉庫——“愛荷華倉庫”,進而使芝加哥的小麥庫存再次減少了30萬蒲式耳。此外,政府公布的關于壞天氣的報告也助長了謠言。報告說:新作物將會成熟得很晚,趕不上8月份合約的交割。所有這些消息都意味著市場上存在超買的壓力,導致了8月10日的合約價格達到了1.50美元/蒲式耳,15日價格又升至1.61美元/蒲式耳。此時,操縱行為也達到了頂點。
芝加哥市場上如此高的價格促使農場主們加快收割。據稱,他們通過鐵路運來一種手提燈,使農場在晚上也能進行收割。同時,交易商也通過鐵路向芝加哥運進了大量的小麥。在8月份的第二個星期,每天運到芝加哥75000蒲式耳的小麥,到了19日,就是令人大為震驚的每天172000蒲式耳。而在8月下旬,每天運進芝加哥的小麥達到175000-200000蒲式耳。同時,這段時期正常的交易渠道也顛倒了。通常情況下,小麥從芝加哥裝船途經布法羅運往西海岸城市。算上運輸成本的話,布法羅的小麥價格應該高于芝加哥。但是在1872年8月,芝加哥的小麥價格太高了,以致貨主把小麥從布法羅運回到芝加哥賣給里昂都是明智之舉。 來源:www.examda.com
事實上,里昂為了使他的逼倉成功,必須把價格保持在一個高水平,因此,也不得不大量買進不斷運進的芝加哥小麥。但是,持續運進的芝加哥小麥數量大大超過了他的預期和他的承受能力。他不得不向當地銀行借更多的錢。然而,芝加哥銀行不愿意再借給他額外的錢了。此外,在芝加哥大火后新建的倉庫也開始投入使用。據估計,倉儲量增加到1000萬蒲式耳,比1871年大火之前還要多出200萬蒲式耳,這些都耗盡了里昂的財力。直到星期一的下午,8月19日,里昂還在持續地買進小麥。但是當他得知銀行不再支持他時,他停止了,小麥的價格一下子跌了25美分。隔天,里昂逼倉失敗的消息使小麥價格又狂跌了17美分。里昂徹底崩盤了,他已經沒有能力償還債務了。F·J·戴蒙德也撕毀了他們的協議,從人們的視線中消失了。
這起逼倉的企圖以失敗告終,投機者們高估了自己控制現貨市場的實力,在持續增長的現貨供應量面前敗下陣了。顯然,投機者是想利用芝加哥交割數量短缺的時機,但是他們想要實現自己的目的是不容易的:他們不僅要逼空芝加哥的可交割貨源,而且還要吸納芝加哥西部的小麥供應。他們做不到這一點,所做的努力最終失敗了。
?。?)1888年本杰明·P·哈欽森對芝加哥小麥期貨的成功逼倉
在一次次的成功逼倉后,本杰明·P·哈欽森成為19世紀“逼倉時代”的象征,并受到其它投機者的尊敬。人們給他起了個昵稱,叫作“老哈欽”。1888年春天,他開始買進小麥現貨和9月份交割的期貨合約。據估計,他的平均購入成本在每蒲式耳0.87-0.88美元。老哈欽控制了芝加哥小麥儲存量的絕大部分,那時,芝加哥小麥的倉儲量大約在1500萬蒲式耳?!袄瞎J”的買盤被一群專業交易商接下了。這些交易商每個作物年的年初賣空,希望在收割季節的價格下降會讓他們的空頭平倉獲利。這樣一來,9月小麥期貨市場很快變成了“老哈欽”和空頭們的“多空戰場”。
直到8月份,小麥的價格還在0.90美元/蒲式耳左右平穩運行。但是,一場嚴重霜凍的報告傳到了芝加哥市場——這場霜凍摧毀了西北部地區的大部分收成。此時,歐洲作物的短缺大概有14000萬蒲式耳之多,同時,對“老哈欽”擁有小麥的大量需求也導致價格的持續上漲。9月22日,價格突破了1美元的重要心理支撐點。然而,空方還在持續地賣空,希望哈欽森沒有能力吸收小麥供應量的持續增加而撤退,最終讓價格跌下去。但是,“老哈欽”不停地買進小麥及合約。
9月27日(9月合約到期的前三天),9月期貨合約開盤1.05美元,當天很快漲到1.28美元。一些小空頭很恐慌,他們乞求“老哈欽”賣給他們一些合約?!袄瞎J”對市場的影響力達到了最大,他決定以1.25美元的價格賣給空頭們12.5萬蒲式耳小麥。當時,他有能力給期貨合約制定任何價格。9月28日,他把合約價格定在1.50美元,但是最大的多頭拒絕交割。轉天(最后一個交易日),他把價格定在2.00美元,并成為交割價。估計“老哈欽”接受了100萬蒲式耳的小麥交割,還有100萬蒲式耳的交割違約。除去平均的買入成本,“老哈欽”在這場“戰斗”中凈賺150萬美元。
顯然,“老哈欽”預測到小麥的短缺,并從中獲利。他知道芝加哥的小麥庫存很少,并長期控制了芝加哥有限的小麥庫存,足以從空頭那里榨取價格在1.00美元/蒲式耳以上的壟斷收入。芝加哥小麥的價格在幾天內被嚴重扭曲,逼倉成功了,空方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斗中損失慘重。
?。?)1909年詹姆斯·A·帕滕被指控操縱小麥市場
歷史上的詹姆斯·A·帕滕作為一名商人和投資者而不是投機者,積累了大量的財富,他經常被稱為“小麥之王”。在詹姆斯·E·波義耳1929年寫的《芝加哥交易所興衰史》中曾這樣評價過詹姆斯·A·帕滕:“他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芝加哥最值得稱贊的、最成功的商人之一。”雖然屢次有人指責他對1909年5月的小麥期貨市場進行逼倉,但事實并非如此。
帕滕從1907年7月開始積累小麥,在作物連續短缺、出口需求很大的條件下保持多頭部位。小麥現貨的價格從1908年7月的0.85-0.90美元/蒲式耳上升到1909年5月初的1.44美元/蒲式耳,5月25日為1.50美元/蒲式耳。6月1日,現貨價格為1.55美元/蒲式耳,在6月中旬,上升到1.55-1.60美元/蒲式耳的范圍。這時,有人指責帕滕操縱了5月的玉米期貨,理由是交割前帕滕控制了過多的小麥現貨并造成價格的持續上漲。帕滕的回答是,雖然他持有大量的小麥現貨,但是小麥價格的上升與他無關,較高的價格是由基本的供求力量決定的。
現在看來,帕滕并沒有進行逼倉的行為。主要的理由是,6月期貨合約的價格高于5月期貨的價格,而且1909年確實是歐洲作物短缺的一年,美國的作物價格因此也大大提高。對于帕滕而言,他只是利用可得的信息提前積累了大量的現貨,最關鍵的是,價格的扭曲與他無關。
從這些早期期貨市場操縱的典型例子可以看出,當時所謂的操縱就是大巨頭之間的多空爭奪,爭奪的成敗主要取決于對交易產品基本面的了解和擁有足夠多的資金。隨著時間的推移,期貨交易市場不斷規范,交易產品價格扭曲的頻率在降低,逼倉成功的次數在下降,交易所對操縱行為的控制和監管也不斷加強。為了創造公平的競爭環境,制止操縱行為的立法也出臺了。
相關推薦:
編輯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