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背景資料
某工程公司低價中標了一礦區工業廣場的改造工程,其中要在廣場內修建一條l00m長的地下雙孔鋼筋混凝土排水暗渠。暗渠外斷面尺寸為寬12m、高4.8m,渠底標高--5.8m,渠頂需覆土回填lm,并恢復廣場綠化。暗渠東段50m的北面是一棟已建成的6層樓房,與暗渠凈距5m。暗渠兩側無空地。該區域常年地下水位在一2.5m左右。
經批準的施工組織設計采用的施工方法為:暗渠西段采用雙排鋼板樁加橫向支撐系統,雙排輕型井點降水;東段50m采用雙排水泥攪拌土重力式擋土墻兼擋水;機械挖土,土方外運。
項目實施前,項目經理為節省費用將水泥攪拌樁擋土墻改為懸臂式鋼板樁,不設橫向支撐,采用單排輕型井點降水;回填用的土方堆放在樓房北側的狹長空地上,約需堆高5m。因工期緊迫,立即組織實施。
土方開挖至一3.5m時,發現鋼板樁縫隙有滲水滲砂現象。挖N-4.5m時,樓房墻體出現裂縫。挖至~5.5m后,部分鋼板樁傾覆,樓房墻體出現傾斜傾向,工程緊急停工。
問題:
1.分析鋼板樁縫隙出現滲水滲砂的原因。
2.項目經理更改施工方案的做法有何不妥?說明正確做法。
3.在樓房北側堆土的做法會造成哪些安全隱患?
4.工程緊急停工后,現場應如何進行應急處理?
32、背景資料
某礦井主、副井筒掘進同時到底,井筒工程結束后迅速轉入井底車場施工。井底車場施工進度網絡計劃如下圖所示(圖中時間單位為天)。實際施工中M工作NN_斷層破碎帶拖延l5d,H工作因施工方案調整,工作持續時間更改為40d。
問題:
1.主、副井筒到底后為方便井底車場及巷道工程施工應做哪些工作?
2.指出該井底車場施工網絡計劃的關鍵線路,并計算工期。
3.M工作的拖延對總工期有何影響?
4.H工作施工方案的調整對緊后工作有何影響?
33、背景資料
某單位施工一段圍巖破碎,且有淋水的巷道工程,設計采用混凝土砌碹(襯砌)支護,混凝土強度等級Cl5,厚度30cm。施工單位在技術措施獲批準后,考慮到淋水影響決定在原配合比的基礎上每立方米混凝土增加50k9水泥用量。施工中,巷道掘進斷面經監理工程師認可后,施工單位據此開始澆筑混凝土。一個月后檢查巷道規格符合要求,混凝土強度檢測報告合格;但2個月后混凝土碹出現頂部變尖、斷裂現象,造成返工。施工單位為增加水泥用量和巷道返工費用向業主提出索賠。業主認為碹頂斷裂的一個可能原因是碹厚度不夠,屬施工單位的責任。施工單位認為砌碹厚度、強度均達設計要求,雙方因此發生糾紛。
問題:
1.業主不愿意賠付因水泥用量增加的全部費用是否合理?說明理由。
2.說明施工單位改變混凝土配合比并能得到費用補償的正確做法。
3.指出施工單位在混凝土碹施工管X-Y--作中的不妥之處。
4.分析可能造成混凝土碹頂變尖、斷裂的原因,針對這些原因提出合理措施。
5.對巷道碹頂斷裂糾紛該如何處理?
34、背景資料
某工程處承建西北某礦回風立井井筒工程,井筒凈直徑為6.0m,表土段鋼筋混凝土井壁采用普通水泥、凍結法施工。完成凍結后,井筒掘砌工程于2008年11月20日正式開工,12月中旬氣溫驟降,為了不影響井筒正常施工,施工單位采取了添加防凍劑、用熱水攪拌混凝土、延長脫模時間的專門措施。施工中施工人員一次又一次增加防凍劑,且為了減少熱水攪拌時熱量損失,大大減少了攪拌時間,但混凝土仍長時間不凝結,并出現粘模現象。至井深108m處井壁混凝土脫模(段高3.6m)時,約有四分之一周長的井壁混凝土因沒達到初凝強度而發生塌落,導致正在模板下方準備清理模板的2名工人被砸,傷勢嚴重。
問題:
1.說明造成此次事故的主要原因。
2.在混凝土澆筑中,施工人員有哪些具體的作業錯誤?它們會造成哪些不良后果?
3.除已采取的正確防寒措施外,還可采取哪些合理辦法應對氣溫驟降?
4.該傷亡事故發生后首先要做的工作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