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背景資料
某辦公樓工程,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地下一層,地上八層,層高4.5m,工程樁采用泥漿護壁鉆孔灌注樁,墻體采用普通混凝土小砌塊,工程外腳手架采用雙排落地扣件式鋼管腳手架,位于辦公樓頂層的會議室,其框架柱間距為8m×8m。項目部按照綠色施工要求,收集現場施工廢水循環利用。
在施工過程中,發生了下列事件:
事件一:項目部完成灌注樁的泥漿循環清孔工作后,隨即放置鋼筋籠、下導管及樁身混凝土灌筑,混凝土澆筑至樁頂設計標高。
事件二:會議室頂板底模支撐拆除前,試驗員從標準養護室取一組試件進行試驗,試驗強度達到設計強度的90%,項目部據此開始拆模。
事件三:因工期緊,砌塊生產7天后運往工地進行砌筑,砌筑砂漿采用收集的循環水進行現場拌制。墻體一次砌筑至粱底以下200mm位置,留待14d后砌筑頂緊。監理工程師進行現場巡視后責令停工整改。
事件四:施工總承包單位對項目部進行專項安全檢查時發現:1、安全管理檢查評分表內的保證項目僅對“安全生產責任制”、“施工組織設計及專項施工方案”兩項進行了檢查;2、外架立面剪刀撐間距12m,由底至頂連續設置;3、電梯井口處設置活動的防護柵門,電梯井內每隔四層設置一道安全平網進行防護,檢查組下達了整改通知單。
問題:
1、分別指出事件一中的不妥之處,并寫出正確做法。
2、事件二中,項目部的做法是否正確?說明理由,當設計無規定時,通常情況下模板拆除順序的原則是什么?
3、針對事件三中的不妥之處,分別寫出相應的正確做法。
4、事件四中,安全管理檢查評分表的保證項目還應檢查哪些?寫出施工現場安全設置需整改項目的正確做法。
233網校講師答案:
1.(分值估計:4分)
不妥之處1:項目部完成灌注樁的泥漿循環清孔工作后,隨即放置鋼筋籠
正確做法1:放置鋼筋籠、下導管后,進行第二次循環清孔,再樁身混凝土灌筑
不妥之處2:混凝土澆筑至樁頂設計標高
正確做法:混凝土澆筑至樁頂設計標高高出至少0.5M
2.(分值估計:6分)
不妥之處1:試驗員從標準養護室取一組試件進行試驗
正確做法:試驗員從同條件養護取一組試件進行試驗
不妥之處2:試驗強度達到設計強度的90%,項目部據此開始拆模
正確做法:試驗強度達到設計強度的75%就開始拆模(框架柱間距為8m×8m)。
模板拆除順序的原則:先支的后拆、后支的先拆,先拆非承重模板、后拆承重模板的順序,并應從上而下進 行拆除;(對于后張預應力混凝土結構構件,側模宜在預應力張拉前拆除;底模支架不應在結構構件建立預應力前拆除)
3.(分值估計:6分)
不妥之處1:砌塊生產7天后運往工地進行砌筑
正確做法:砌塊生產至少28天后運往工地進行砌筑
不妥之處2:砌筑砂漿采用收集的循環水進行現場拌制
正確做法:砌筑砂漿宜采用自來水(收集的循環水進行二次沉淀并處理達到標準可以使用)
不妥之處3:墻體一次砌筑至粱底以下200mm位置
正確做法:砌體每天砌筑高度不超過1.5m或一步腳手架高(雨天不超過1.2m)
4.(分值估計:4分)
安全管理檢查評分表的保證項目還應檢查:(1)安全技術交底(2)安全檢查(3)安全教育(4)應急救援。
施工現場安全設置需整改的正確做法:(1)電梯井口應設置固定的(常閉)防護柵門
(2)電梯井內每隔兩層且不大于10M應設置一道安全平網(3)外架立面剪刀撐沿長度和高度應連續設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