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對二級建造師考試《市政公用工程管理與實務》科目,城市橋梁上部結構施工技術的相關知識點進行梳理,共有13個小問,實際案例考核中一般只會挑出以下知識點中的一至兩個點來考,但是作為備考,要求我們盡量的將知識面覆蓋得比較廣,才能保證得分率。城市橋梁工程這一專業方向相關的知識,是歷年真題高頻考核的重要知識點,必須給予足夠的重視。
具體內容如下:
1、依照吊裝機具不同,裝配式梁板架設方法的分類?
分為起重機架梁法、跨墩龍門吊架梁法和穿巷式架橋機架梁法。
2、裝配式U型梁的澆筑順序?
U型梁可上下一次澆筑或分兩次澆筑。一次澆筑時,應先澆筑底板(同時腹板部位澆筑至底板承托頂面),待底板混凝土稍沉實后再澆筑腹板;分兩次澆筑時,先澆筑底板至底板承托頂面,按施工縫處理后,再澆筑腹板混凝土。
(注:腹板底部為擴大斷面的T形梁,應先澆筑擴大部分并振實后,再澆筑其上部腹板。)
3、對后張預應力混凝土梁、板,在施加預應力后如需將其從預制臺座吊移至場內的存放臺座上后再進行孔道壓漿,必須滿足哪幾點要求?
1)從預制臺座上移出梁、板僅限一次,不得在孔道壓漿前多次倒運。
2)吊移的范圍必須限制在預制場內的存放區域,不得移往他處。
3)吊移過程中不得對梁、板產生任何沖擊和碰撞。
4、裝配式梁、板構件場內移運要點?
1)后張預應力混凝土梁、板在孔道壓漿后移運的,其壓漿漿體強度應不低于設計強度的80%。
2)梁、板構件移運時的吊點位置應按設計規定;設計無規定時,梁、板構件的吊點應根據計算決定。構件的吊環應順直。
3)吊繩與起吊構件的交角小于60°時,應設置吊架或起吊扁擔,使吊環垂直受力。吊移板式構件時,不得吊錯上、下面。
5、裝配式梁、板構件存放的基本要求?
1)存放臺座應堅固穩定,且宜高出地面200mm以上。存放場地應有相應的防水排水設施,并應保證梁、板等構件在存放期間不致因支點沉陷而受到損壞。
2)梁、板構件存放時,其支點應符合設計規定的位置,支點處應采用墊木和其他適宜的材料支承,不得將構件直接支承在堅硬的存放臺座上;存放時混凝土養護期未滿的,應繼續灑水養護。
3)構件應按其安裝的先后順序編號存放,預應力混凝土梁、板的存放時間不宜超過3個月,特殊情況下不應超過5個月。
4)當構件多層疊放時,層與層之間應以墊木隔開,各層墊木的位置應設在設計規定的支點處,上下層墊木應在同一條豎直線上;疊放高度宜按構件強度、臺座地基承載力、墊木強度以及堆垛的穩定性等經計算確定。大型構件宜為2層,不應超過3層;小型構件宜為6~10層。
6、裝配式梁(板)安裝時其吊運方案驗算要求?
吊運方案應對各受力部分的設備、桿件進行驗算,特別是吊車等機具安全性驗算,起吊過程中構件內產生的應力驗算必須符合要求。梁長25m以上的預應力簡支梁應驗算裸梁的穩定性。
7、裝配式橋梁構件吊裝時混凝土的強度的要求?后張預應力混凝土構件吊裝時孔道水泥漿的強度?
裝配式橋梁構件在脫底模、移運、堆放和吊裝就位時,混凝土的強度不應低于設計要求的吊裝強度,設計無要求時一般不應低于設計強度的75%。
后張預應力混凝土構件吊裝時,其孔道水泥漿的強度不應低于構件設計要求。 如設計無要求時,不應低于30MPa。
8、先簡支后連續梁安裝對濕接頭的要求?
1)應在一聯梁全部安裝完成后再澆筑濕接頭混凝土。
2)對濕接頭處的梁端,應按施工縫的要求進行鑿毛處理。永久支座應在設置濕接頭底模之前安裝。
3)濕接頭處的模板應具有足夠的強度和剛度,與梁體的接觸面應密貼并具有定的搭接長度,各接縫應嚴密、不漏漿。負彎矩區的預應力管道應連接平順,與梁體預留管道的接合處應密封;預應力錨固區預留的張拉齒板應保證其外形尺寸準確且不被損壞。
4)濕接頭的混凝土宜在一天中氣溫相對較低的時段澆筑,且一聯中的全部濕接頭應一次澆筑完成。濕接頭混凝土的養護時間應不少于14d。
5)濕接頭應按設計要求施加預應力、孔道壓漿;漿體達到強度后應立即拆除臨時座,按設計規定的程序完成體系轉換。同一片梁的臨時支座應同時拆除。
9、什么是懸臂澆筑法?
懸臂澆筑的主要設備是一對能行走的掛籃。掛籃在已經張拉錨固并與墩身連成整體的梁段上移動。綁扎鋼筋、立模、澆筑混凝土、施加預應力都在其上進行。完成本段施工后,掛籃對稱向前各移動一節段,進行下一梁段施工,循序漸進,直至懸臂梁段澆筑完成。
10、懸澆梁體澆筑段落如何劃分?
懸澆梁體一般應分四大部分澆筑:
1)墩頂梁段(0號塊)。
2)墩頂梁段(0號塊)兩側對稱懸澆梁段。
3)邊孔支架現澆梁段。
4)主梁跨中合龍段。
11、分別簡述懸澆順序以及預應力混凝土連續梁的合龍順序?
懸澆順序
1)在墩頂托架或膺架上澆筑0號段并實施墩粱臨時固結;
2)在0號塊段上安裝懸臂掛籃,向兩側依次對稱分段澆筑主梁至合龍前段;
3)在支架上澆筑邊跨主梁合龍段;
4)最后澆筑中跨合龍段形成連續梁體系。
預應力混凝土連續粱合龍順序一般是先邊跨、后次跨、再中跨。
12、連續粱(T構)的合龍、體系轉換和支座反力調整應符合哪些規定?
1)合龍段的長度宜為2m。
2)合龍前應觀測氣溫變化與梁端高程及懸臂端間距的關系。
3)合龍前應按設計規定,將兩懸臂端合龍口予以臨時連接,并將合龍跨一側墩的臨時錨固放松或改成活動支座。
4)合龍前,在兩端懸臂預加壓重,并于澆筑混凝土過程中逐步撤除,以使懸臂端撓度保持穩定。
5)合龍宜在一天中氣溫最低時進行。
6)合龍段的混凝土強度宜提高一級,以盡早施加預應力。
7)連續梁的梁跨體系轉換,應在合龍段及全部縱向連續預應力筋張拉、壓漿完成,并解除各墩臨時固結后進行。
8)梁跨體系轉換時,支座反力的調整應以高程控制為主,反力作為校核。
13、確定懸臂澆筑段前段標高時應考慮哪幾個方面?
1)掛籃前端的垂直變形值;
2)預拱度設置;
3)施工中已澆段的實際標高;
4)溫度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