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軌道交通工程這一章節主要講關于基坑、隧道相關的土方開挖,其中盾構施工因為機械化施工程度較高,考察相對比較少。而明挖法、噴錨暗挖(礦山)法等則為考察重點?;娱_挖往往需要進行降排水、支護等,其中涵蓋了許多施工工藝流程。而不同的地質情況可選的施工方法也存在差異,相關核心點考試用書中多采用圖表等形式進行了詳細講解,哪些圖表需要理解記憶哪一部分,筆者已進行標注,列在以下關鍵句之中,相應的圖表內容也需要進行記憶。
1、放坡明挖法主要適用于埋深較淺、地下水位較低的城郊地段,邊坡通常進行坡面防護、錨噴支護或土釘墻支護;不放坡明挖是指在圍護結構內開挖,主要適用于場地狹窄及地下水豐富的軟弱圍巖地區。
2、明挖法是修建地鐵車站的常用施工方法,具有施工作業面多、速度快、工期短、易保證工程質量、工程造價低等優點;缺點是對周圍環境影響較大。
3、明挖法施工工序如下:圍護結構施工→降水(或基坑底土體加固)→第一層開挖→設置第一層支撐→第n層開挖→設置第n層支撐→最底層開挖→底板棍凝土澆筑→自下而上逐步拆支撐(局部支撐可能保留在結構完成后拆除)→隨支撐拆除逐步完成結構側墻和中板→頂板混凝土澆筑。
4、蓋挖法具有諸多優點:、圍護結構變形小,能夠有效控制周圍土體的變形和地表沉降,有利于保護鄰近建筑物和構筑物;施工受外界氣候影響小,基坑底部土體穩定,隆起小,施工安全;蓋挖逆作法用于城市街區施工時,可盡快恢復路面,對道路交通影響較小。
5、蓋挖法施工縫可采用直接法、注入法或充填法處理。
6、在城鎮軟弱圍巖地層中,在淺埋條件下修建地下工程,以改造地質條件為前提,以控制地表沉降為重點,以鋼格柵(或其他鋼結構)和錨噴作為初期支護手段,按照“十八字”原則(即管超前、嚴注漿、短開挖、強支護、快封閉、勤量測)進行隧道的設計和施工,稱之為淺埋暗挖技術。
7、淺埋暗挖法施工步驟是:先將小導管打入地層,然后注入水泥或化學漿液,使地層加固,再進行短進尺開挖(一般每個循環在0.5-1.0m左右),施做初期支護,隨后施做防水層,最后完成二次襯砌。
8、淺埋暗挖法不允許帶水作業,要求開挖面有一定的自立性和穩定性,應對開挖面前方地層進行預加固和預處理(必要前提)。
9、常用的預加固和預支護方法有:小導管超前預注漿、開挖面深孔注漿及管棚超前支護。
10、隧道土方開挖與支護總原則是:預支護、預加固一段,開挖一段;開挖一段,支護一段;支護一段,封閉成環一段。
11、在淺埋暗挖法中,進行二次混凝土襯砌灌注施工時,模板可以采用臨時木模板、金屬定型模板、模板臺車(使用較多)。
12、噴錨暗挖(礦山)法施工隧道復合式襯砌結構是由初期支護、防水隔離層和二次襯砌所組成。
13、盾構法隧道襯砌管片按材質分為鋼筋混凝土管片(最常用)、鋼管片、鑄鐵管片、鋼纖維混凝土管片和復合材料管片。
14、工程降水方法及適用條件(表):了解集水明排、降水井(真空井點、噴射井點、管井、滲井、輻射井、電滲井、潛埋井)適用土質類別和降水深度。
15、隔水帷幕施工方法及適用條件(表):了解高壓噴射注漿法【2014多】、注漿法、水泥土攪拌法、凍結法、地下連續墻、咬合式排樁、鋼板樁、沉箱等隔水方法適用土質類別。
16、基坑外地基加固的目的主要是止水,并可減少圍護結構承受的主動土壓力
17、基坑內地基加固的目的主要有提高土體的強度和土體的側向抗力,減少圍護結構位移,保護基坑周邊建筑物及地下管線;防止坑底土體隆起破壞;防止坑底土體滲流破壞;彌補圍護墻體插入深度不足等。
18、基坑內被動區加固形式主要有墩式加固、裙邊加固、抽條加固、格柵式加固和滿堂加固。
19、不注漿方法適用范圍(表):主要有注漿方法、滲透注漿、劈裂注漿、壓密注漿、電動化學注漿。
20、不同類型圍護結構的特點(表):主要類型有排樁(預制混凝土板樁、鋼板樁、鋼管樁、灌注樁、SMW工法樁)、地下連續墻、重力式水泥土擋墻/水泥土攪拌樁擋墻。
21、型鋼水泥土攪拌墻常用的內插型鋼布置形式可采用密插型、插二跳一型和插一跳一型三種。
22、地下連續墻施工時振動小、噪聲低,墻體剛度大,對周邊地層擾動小,可適用于多種地層,除夾有孤石、大顆粒卵礫石等局部障礙物時影響成槽效率外,對黏性土、無黏性土、卵礫石層等各種地層均能有效成槽。
23、地下連續墻宜采用圓形鎖口管接頭、波紋管接頭、楔形接頭、工字鋼接頭或混凝土預制接頭等柔性接頭。
24、地下連續墻作為主體地下結構外墻,且需要形成整體墻體時,宜采用剛性接頭,剛性接頭可采用一字形或十字形穿孔鋼板接頭、鋼筋承插式接頭等;地下連續墻頂設置通長的冠梁、墻壁內側槽段接縫位置設置結構壁柱、基礎底板與地下連續墻剛性連接等措施時,也可采用柔性接頭。
25、導墻是控制挖槽精度的主要構筑物,導墻結構應建于堅實的地基之上,并能承受水土壓力和施工機具設備等附加荷載,不得移位和變形。
26、現澆鋼筋混凝土壁式地下連續墻的施工工藝流程(圖)
27、基坑周圍地層移動主要是由于圍護結構的水平位移和坑底土體隆起造成的。
28、一般通過監測立柱變形來反映基坑底土體隆起情況。
29、深基坑坑底穩定的方法有加深圍護結構入土深度、坑底土體加固、坑內井點降水等措施,同時適時施作底板結構也可控制坑底穩定。
30、在整個基坑開挖和地下工程施工期間,應嚴密監測坡頂位移,隨時分析監測數據,當邊坡有失穩跡象時,應及時采取削坡、坡頂卸荷、坡腳壓載或其他有效措施。
31、圍護結構缺陷造成的滲漏一般采用下面方法處理,在缺陷處插入引流管引流,然后采用雙快水泥封堵缺陷處,等封堵水泥形成一定強度后再關閉導流管;如果滲漏較為嚴重時直接封堵困難時,則應首先在坑內回填土封堵水流,然后在坑外打孔灌注聚氨酯或雙液漿等封堵滲漏處,封堵后再繼續向下開挖基坑。
32、噴錨暗挖(礦山)法的開挖方式與選擇條件(表)
33、暗挖隧道內常用的技術措施有超前錨桿或超前小導管支護、小導管周邊注漿或圍巖深孔注漿、設置臨時仰拱、管棚超前支護;暗挖隧道外常用的技術措施有地表錨桿或地表注漿加固、凍結法固結地層、降低地下水位法。
34、噴射混凝土應采用早強混凝土,嚴禁選用具有堿活性集料,可根據工程需要摻用外加劑,速凝劑應根據水泥品種、水膠比等,通過不同摻量的混凝土試驗選擇最佳摻量,使用前應做凝結時間試驗,要求初凝時間不應大于5min,終凝時間不應大于10min。
35、地下鐵道隧道工程的防水設計,應遵循“以防為主,剛柔結合,多道防線,因地制宜,綜合治理”的原則。
36、超前小導管應選用焊接鋼管或無縫鋼管,鋼管直徑40-50mm,小導管的長度宜為3-5m,前后兩排小導管的水平支撐搭接長度不應小于1.0m。
37、管棚宜選用加厚的φ80-φ180mm焊接鋼管或無縫鋼管制作,雙向相鄰管棚的搭接長度不小于3m。
38、馬頭門開啟應按順序進行,同一豎井內的馬頭門不得同時施工;一側隧道掘進15m后,方可開啟另一側馬頭門;馬頭門標高不一致時,宜遵循“先低后高”的原則。
39、相向開挖的兩個開挖面相距約2倍管(隧)徑時,應停止一個開挖面作業,進行封閉;由另一開挖面作貫通開挖。
40、施工機械、運輸車輛距工作井邊緣的距離,應根據土質、井深、支護情況和地面荷載并經驗算確定,且其最外著力點與井邊距離不得小于1.5m,井口2m范圍內不得堆放材料。
41、同一隧道內相對開挖(非爆破方法)的兩開挖面距離為2倍洞跨且不小于10m時,一端應停止掘進,并保持開挖面穩定。
42、兩條平行隧道(含導洞)相距小于1倍洞跨時,其開挖面前后錯開距離不得小于15m?!?/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