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給水排水工程這一部分篇幅較短一些,但是考試熱度較高,主要以選擇題為主要考核形式,近年案例考核趨勢上升明顯,主要是現(xiàn)澆鋼筋混凝土池體結構施工、沉井施工這兩個考點,另外,滿水試驗多年未做考核,2020年要多加留意。依據(jù)該部分內容提煉、匯編52個關鍵句,共分為上、下兩篇,以下是上篇,序號1至序號29的的內容。
1、給水處理構筑物包括:調節(jié)池、調流閥井、格柵間及藥劑間、集水池、取水泵房、混凝沉淀池、澄清池、配水井、混合井、預臭氧接觸池、主臭氧接觸池、濾池及反沖洗設備間、紫外消毒間、膜處理車間、清水池、調蓄清水池、配水泵站等(2014、2017、2019)。
2、污水處理構筑物包括:污水進水閘井、進水泵房、格柵間、沉砂池、初次沉淀池、二次沉淀池、曝氣池、配水井、調節(jié)池、生物反應池、氧化溝、消化池、計量槽、閘井等(2013、2018)。
3、水處理(調蓄)構筑物和泵房多數(shù)采用地下或半地下鋼筋混凝土結構,特點是構件斷面較薄,屬于薄板或薄殼型結構,配筋率較高,具有較高抗?jié)B性和良好的整體性要求(2012)。
4、水處理(調蓄)構筑物的鋼筋混凝土池體采用現(xiàn)澆混凝土施工,其配合比、強度和抗?jié)B、抗凍性能必須符合設計要求(2010)。
5、污水處理構筑物中卵形消化池,通常采用無粘結預應力筋、曲面異型大模板施工,消化池鋼筋混凝土主體外表面,需要做保溫和外飾面保護(2012、2015)。
6、單元一次性澆筑而成的圓形儲水池,底板單元間用聚氯乙烯膠泥嵌縫,壁板單元間用橡膠止水帶接縫。
7、采用單元組合結構的大型矩形水池,各塊(單元)間留設后澆縫帶,池體鋼筋按設計要求一次綁扎好,縫帶處不切斷,待塊(單元)養(yǎng)護42d后,再采用比塊(單元)強度高一個等級的混凝土或摻加UEA的補償收縮混凝土灌注后澆縫帶且養(yǎng)護時間不應低于14d,使其連成整體。
8、預制拼裝施工的圓形水池在滿水試驗合格后,應及時進行噴射水泥砂漿保護層施工。
9、預制沉井法施工通常采取排水下沉沉井方法和不排水下沉沉井方法。
10、常用的給水處理工藝:自然沉淀、混凝沉淀、過濾、消毒、軟化、除鐵除錳(2014)。
11、常用給水處理工藝流程及適用條件(2004、2007、2009、2010、2011、2018)
原水→簡單處理(如篩網(wǎng)隔濾或消毒)工藝流程適用條件:水質較好
原水→接觸過濾→消毒處理工藝一般用于處理濁度和色度較低的湖泊水和水庫水,進水懸浮物一般小于100mg/L。
一般地表水處理廠對于濁度小于3mg/L河流水,廣泛采用原水→混凝、沉淀或澄清→過濾→消毒的常規(guī)處理流程。
12、目前,應用較廣泛的深度處理技術主要有活性炭吸附法、臭氧氧化法、臭氧活性炭法、生物活性炭法、光催化氧化法、吹脫法。
13、污水處理方法可根據(jù)水質類型分為物理處理法(篩濾截留、重力分離、離心分離)、生物處理法(活性污泥法、生物膜法、氧化塘及污水土地處理法)、污水處理產(chǎn)生的污泥處置及化學處理法(混凝法2019)。
14、污水處理方法根據(jù)處理程度分為一級處理(針對水中懸浮物質,物理方法)、二級處理(去除有機污染物質,微生物處理法)及三級處理(降解氮、磷等可溶性無機物等)等工藝流程(2007)。
15、給水與污水處理廠試運行,單機試車,一般空車試運行不少于2h;全廠聯(lián)機運行應不少于24h;設備及泵站空載運行4~6小時后停機試驗;連續(xù)試運行期間,開機、停機不少于3次(2017)。
16、整體式現(xiàn)澆鋼筋混凝土池體結構施工流程:測量定位→土方開挖及地基處理→墊層施工→防水層施工→底板澆筑→池壁及柱澆筑→頂板澆筑→功能性試驗(2018案例)。
17、單元組合式現(xiàn)澆鋼筋混凝土水池工藝流程:土方開挖及地基處理→中心支柱澆筑→池底防滲層施工→澆筑池底混凝土墊層→池內防水層施工→池壁分塊澆筑→底板分塊澆筑→底板嵌縫→池壁防水層施工→功能性試驗。
18、模板施工采用穿墻螺栓來平衡混凝土澆筑對模板側壓力時,應選用兩端能拆卸的螺栓(螺栓中部應加焊止水環(huán),止水環(huán)不宜采用圓形)或拆模時可拔出的螺栓。
19、對跨度不小于4m的現(xiàn)澆鋼筋混凝土梁、板,其模板應按設計要求起拱;設計無具體要求時,起拱高度宜為跨度的1/1000~3/1000。
20、池壁與頂板連續(xù)施工時,池壁內模立柱不得同時作為頂板模板立柱;頂板支架的斜桿或橫向連桿不得與池壁模板的桿件相連接;池壁模板可先安裝一側,綁完鋼筋后,分層安裝另一側模板,或采用一次安裝到頂而分層預留操作窗口的施工方法。
21、塑料或橡膠止水帶接頭應采用熱接,不得采用疊接。
22、金屬止水帶接頭應按其厚度分別采用折疊咬接或搭接;搭接長度不得小于20mm,咬接或搭接必須采用雙面焊接。
23、鋼筋連接的方式主要采取機械連接、綁扎、焊接方式;鋼筋安裝質量檢驗應在模板支搭或混凝土澆筑之前對安裝完畢的鋼筋進行隱蔽驗收。
24、無粘結預應力筋外包層材料,應采用聚乙烯或聚丙烯,不得使用聚氯乙烯。
25、無粘結預應力施工藝流程(2015)
鋼筋施工→安裝內模板→鋪設非預應力筋→安裝托架筋、承壓板、螺旋筋→鋪設無粘結預應力筋→外模板→混凝土澆筑→混凝土養(yǎng)護→拆模及錨固肋混凝土鑿毛→割斷外露塑料套管并清理油脂→安裝錨具→安裝千斤頂→同步加壓→量測→回油撤泵→鎖定→切斷無粘結筋(留100mm)→錨具及鋼絞線防腐→封錨混凝土
26、無粘結預應力筋錨固肋數(shù)量和布置,應符合設計要求;設計無要求時,應保證張拉段無粘結預應力筋長不超過50m,且錨固肋數(shù)量為雙數(shù);安裝時,上下相鄰兩環(huán)無粘結預應力筋錨固位置應錯開一個錨固肋,每段無粘結預應力筋的計算長度應加人一個錨固肋寬度及兩端張拉工作長度和錨具長度
27、無粘結預應力筋不應有死彎,有死彎時應切斷;無粘結預應力筋中嚴禁有接頭。
28、張拉段無粘結預應力筋長度小于25m時,宜采用一端張拉;張拉段無粘結預應力筋長度大于25m而小于50m時,宜采用兩端張拉;張拉段無粘結預應力筋長度大于50m時,宜采用分段張拉和錨固。
29、無粘結預應力施工時,封錨混凝土強度等級不得低于相應結構混凝土強度等級,且不得低于C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