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坑、隧道相關的土方開挖是城市軌道交通工程部分的核心知識點,且為歷年考題案例分析的高頻考點。噴錨暗挖(礦山)法案例和選擇題的可考性均比較高,以下相關知識中提煉、匯編的關鍵句。
1、全斷面開挖法采取自上而下一次開挖成型,沿著輪廓開挖,按施工方案一次進尺并及時進行初期支護(2014、2019)。
2、全斷面開挖法的優點是可以減少開挖對圍巖的擾動次數,有利于圍巖天然承載拱的形成,工序簡便;缺點是對地質條件要求嚴格,圍巖必須有足夠的自穩能力(2014)。
3、正臺階法能較早使支護閉合,有利于控制其結構變形及由此引起的地面沉降(2014)。
4、環形開挖預留核心土法適用于一般土質或易坍塌的軟弱圍巖、斷面較大的隧道施工,是城市第四紀軟土地層淺埋暗挖法最常用的一種標準掘進方式。
5、單側壁導坑法適用于斷面跨度大,地表沉降難于控制的軟弱松散圍巖中隧道施工;當隧道跨度很大,地表沉陷要求嚴格,圍巖條件特別差,單側壁導坑法難以控制圍巖變形時,可采用雙側壁導坑法(工期2012、結構與適用地層2013)。
6、CD工法和 CRD工法在大跨度隧道中應用普遍。(2014案例,15m單跨城市隧道)
7、當地層條件差、斷面特大時,一般設計成多跨結構,跨與跨之間有梁、柱連接,一般采用中洞法、側洞法(2011)、柱洞法(2012)及洞樁法等施工,其核心思想是變大斷面為中小斷面,提高施工安全度。
8、噴錨暗挖(礦山)法工作井是為隧道施工而設置的豎向通道,豎井施工范圍內應人工開挖十字探溝確定無管線后,再對稱、分層、分塊開挖,每層開挖高度不得大于設計規定,隨挖隨支護;每一分層的開挖,宜遵循先開挖周邊、后開挖中部的順序。
9、馬頭門的開挖應分段破除豎井井壁,宜按照先拱部、再側墻、最后底板的順序破除。
10、馬頭門開啟應按順序進行,同一豎井內的馬頭門不得同時施工;一側隧道掘進15m后,方可開啟另一側馬頭門;馬頭門標高不一致時臣遵循“先低后高”的原則。
11、超前小導管應選用直徑為40~50mm的鋼管或水煤氣管,長度應大于循環進尺的2倍,宜為3`5m,前后兩排小導管的水平支撐搭接長度不應小于1m(2018案例)。
12、在砂卵石地層中宜采用滲入注漿法;在砂層中宜采用擠壓、滲透注漿法;在黏土層中宜采用劈裂或電動硅化注漿法。
13、深孔注漿加固施工中,注漿段長度應綜合考慮地層條件、地下水狀態和鉆孔設備的工作能力予以確定,宜為10`15m ,并應預留一定的止漿墻厚度。
14、管棚是由鋼管和鋼格柵拱架組成,鋼管入土端制作成尖靴狀或楔形,沿著開挖輪廓線,以較小的外插角,向掌子面前方敷設鋼管或鋼插板,末端支架在鋼拱架上,形成對開挖面前方圍巖的預支護(2011)。
15、管棚適用于軟弱地層和特殊困難地段,如極破碎巖體、塌方體、砂土質地層、強膨脹性地層、強流變性地層、裂隙發育巖體、斷層破碎帶、淺埋大偏壓等圍巖,并對地層變形有嚴格要求的工程(2011)。
16、管棚宜選用加厚的Φ80~180mm焊接鋼管或無縫鋼管制作,銅管間距宜為300~500mm,雙向相鄰管棚的搭接長度不小于3m(2011)。
17、管棚注漿應采用分段注漿方法,注漿壓力達到設定壓力,并穩壓5min以上,注漿量達到設計注漿量的80%時,方可停止注漿。
18、噴錨初期支護,噴射混凝土應采用早強混凝土,嚴禁選用具有堿活性集料,可根據工程需要摻用外加劑,速凝劑應根據水泥品種、水膠比等,通過不同摻量的混凝土試驗選擇最佳摻量,使用前應做凝結時間試驗,要求初凝時間不應大于5min,終凝時間不應大于10min(2012、2013案例、2015)。
19、首榀格柵拱架應進行試拼裝,并應經建設單位、監理單位、設計單位共同驗收合格后方可批量加工。
20、地下鐵道隧道工程的防水設計,應遵循“以防為主,剛柔結合,多道防線,因地制宜,綜合治理”的原則(2015)。
21、噴錨暗挖(礦山)法施工隧道通常采用復合式襯砌設計,襯砌結構是由初期(一次)支護、防水層和二次襯砌所組成,以結構自防水為根本。
22、二次襯砌采用補償收縮混凝土,具有良好的抗裂性能,主體結構防水混凝土在工程結構中不但承擔防水作用,還要和鋼筋一起承擔結構受力作用(2015)。
23、二次襯砌混凝土澆筑應采用組合鋼模板和模板臺車兩種模板體系。
24、凝土澆筑采用泵送模筑,兩側邊墻采用插入式振動器振搗,底部采用附著式振動器振搗;混凝土澆筑應連續進行,兩側對稱、水平澆筑,不得出現水平和傾斜接縫(2015)。
25、凍結法加固的地層強度高,地下水封閉效果好,地層整體固結性好,對工程環境污染小;但成本較高,有一定的技術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