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挖基坑施工是一級建造師《市政公用工程管理與實務》重要考點,案例分析題幾乎每年均會進行考核。凡是基坑開挖在施工過程中,通常會遇到降水以及基坑支護的問題,而這兩方面均可能使得施工過程具有一定的危險性。安全管理是最重要的,而深基坑開挖屬于需要編制專項施工方案的危險性較大的工程。
對于明挖基坑這一目內容,結合歷年考題進行整理、提煉,匯編出以下46個關鍵句:
1、采用懸掛式隔水帷幕時,一般應同時采用坑內降水,并宜根據水文地質條件結合坑外回灌的措施(2011)。
2、在軟土地區基坑開挖深度超過3m,一般就要用井點降水;開挖深度淺時,亦可邊開挖邊用排水溝和集水井進行集水明排。
3、當基坑底為隔水層且層底作用有承壓水時,應進行坑底突涌驗算,必要時可采取水平封底隔滲或鉆孔減壓措施,保證坑底土層穩定(2017)。
4、當坑底含承壓水層且上部土體壓重不足以抵抗承壓水水頭時,應布置降壓井降低承壓水水頭壓力,防止承壓水突涌,確保基坑施工安全。
5、基坑隔水方法應根據工程地質條件、水文地質條件及施工條件等,選用水泥土攪拌樁帷幕、高壓旋噴或擺噴注漿帷幕、地下連續墻或咬合式排樁等。
6、當基坑底存在連續分布、埋深較淺的隔水層時,應采用底端進人下臥隔水層的落底式帷幕;當坑底以下含水層厚度大而需采用懸掛式帷幕時,帷幕進人透水層的深度應滿足地下水沿帷幕底端繞流的滲透穩定性要求;對地下水位較高、滲透性較強的地層,宜采用雙排攪拌樁截水帷幕。
7、在地下水位以下開挖基坑時,采用降水的作用有截住坡面及基底的滲水;增加邊坡的穩定性并防止邊坡或基底的土粒流失;減少被開挖土體含水量,便于機械挖土、土方外運、坑內施工作業;提高土體的抗剪強度與基坑穩定性(2011)。
8、當基坑開挖不很深,基坑涌水量不大時,集水明排法是應用最廣泛,亦是最簡單、經濟的方法;當基坑開挖較深,基坑涌水量大,且有圍護結構時,應選擇井點降水方法。
9、輕型井點布置應根據基坑平面形狀與大小、地質和水文情況、工程性質、降水深度等而定(2016)。
10、當基坑(槽)寬度小于6m且降水深度不超過6m時,可采用單排井點,布置在地下水上游一側;當基坑(槽)寬度大于6m或土質不良,滲透系數較大時宜采用雙排井點,布置在基坑(槽)的兩側(2011);當基坑面積較大時,宜采用環形井點。
11、淺層潛水回灌宜采用回灌砂井和回灌砂溝,微承壓水與承壓水回灌宜采用回灌井,實施地下水人工回灌措施時,應設置水位觀測井。
12、落底式帷幕以疏干基坑內的地下水為目的,基坑內、外地下水無水力聯系,降水井應布置于坑內。
13、隔水帷幕位于承壓水含水層頂板中,以防止基坑底板隆起或承壓水突涌為目的,不受圍護結構的影響,基坑內、外地下水連通,應把降水井布置于基坑外側。
14、隔水帷幕底位于承壓水含水層中,以降低承壓水水頭、疏干承壓含水層為目的,基坑內、外承壓含水層部分被隔水帷幕隔開,僅含水層下部未被隔開,應把降水井布置于坑內側。
15、灌注樁需降水或和止水措施配合使用,如攪拌樁(設備高)、旋噴樁(設備低;2015案例,高壓線下)等
16、SMW工法樁強度大,止水性好;內插的型鋼可拔出反復使用,經濟性好;用于軟土地層時,一般變形較大(2017、2018案例),在上海等軟土地區有較多應用(2016)。
17、地下連續墻剛度大,開挖深度大,可適用于所有地層;強度大,變位小,隔水性好,同時可兼作主體結構的一部分;環境影響小;造價高(2014二建、2018案例)。
18、地下連續墻施工時振動小、噪聲低,墻體剛度大,對周邊地層擾動小,可適用于多種地層,除夾有孤石、大顆粒卵礫石等局部障礙物時影響成槽效率外,對黏性土、無黏性土、卵礫石層等各種地層均能有效成槽。
19、鉆孔灌注樁一般采用機械成孔,地鐵明挖基坑中多采用螺旋鉆機、沖擊式鉆機和正反循環鉆機、旋挖鉆等(2009)。
20、現澆鋼筋混凝土壁式地下連續墻幅段的施工工藝流程:開挖導溝→修筑導墻→開挖溝槽→清除槽底淤泥和殘渣→吊放接頭管→吊放鋼筋籠→下導管→灌注水下混凝土→拔出接頭管(2015)
21、地下連續墻宜采用圓形鎖口管接頭、波紋管接頭、楔形接頭、工字鋼接頭或混凝土預制接頭等柔性接頭。
22、地下連續墻作為主體地下結構外墻,且需要形成整體墻體時,宜采用剛性接頭,剛性接頭可采用一字形或十字形穿孔鋼板接頭、鋼筋承插式接頭等。
23、導墻是控制挖槽精度的主要構筑物,導墻起擋土作用、基準作用、承重、存蓄泥漿和一定的補強作用(2017、2018案例)。
24、在軟弱地層的基坑工程中,支撐結構承受圍護墻所傳遞的土壓力、水壓力,支撐結構擋土的應力傳遞路徑是圍護(樁)墻→圍檁(冠梁)→支撐(2014案例)。
25、現澆鋼筋混凝土支撐體系,混凝土結硬后剛度大,變形小,強度的安全可靠性強,施工方便,但圍護結構暴露狀態時間長、軟土中被動土壓區土體位移大,施工工期長,拆除困難(2014案例)。
26、現澆鋼筋混凝土支撐體系由圍檁(圈梁)、對撐及角撐、立柱和其他附屬構件組成。
27、鋼結構支撐體系裝、拆除施工方便,可周轉使用;支撐中可加預應力,但施工工藝要求較高。
28、鋼結構支撐(鋼管、型鋼支撐)體系通常為裝配式的,由圍檁、角撐、對撐、預應力設備(包括千斤頂自動調壓或人工調壓裝置)、軸力傳感器、支撐體系監測監控裝置、立柱及其他附屬裝配式構件組成。
29、地質條件、現場條件等允許時,通常采用放坡開挖基坑形式修建地下工程或構筑物的地下部分(2013),當基坑邊坡土體中的剪應力大于土體的抗剪強度時,邊坡就會失穩坍塌(2016)。
30、按是否設置分級過渡平臺,邊坡可分為一級放坡和分級放坡兩種形式,下級放坡坡度宜緩于上級放坡坡度。(土質邊坡坡率允許值/2018案例)
1、在整個基坑開挖和地下工程施工期間,應嚴密監測坡頂位移,隨時分析監測數據,當邊坡有失穩跡象時,應及時采取削坡、坡頂卸荷、坡腳壓載或其他有效措施。
31、常用的防護措施有疊放砂包或土袋、水泥砂漿或細石混凝土抹面、掛網噴漿或混凝土、錨桿噴射混凝土護面、塑料膜或土工織物覆蓋坡面等。
32、軟土基坑必須分層、分塊、對稱、均衡地開挖,分塊開挖后必須及時支護,當基坑開挖面上方支護未達到設計要求時,嚴禁向下開挖。
33、基坑(槽)的深層土方開挖,坑底以上0.3m的土方采用人工開挖。
34、地鐵車站的長條形基坑開挖應遵循“分段分層、由上而下、先支撐后開挖”的原則。
35、基坑周圍地層移動主要是由圍護結構的水平位移和坑底土體隆起造成的。
36、當基坑開挖較淺,還未設支撐時,表現為墻頂位移最大,向基坑方向水平位移,呈三角形分布(2012)。
37、一般通過監測立柱變形來反映基坑底土體隆起情況(2014)。
38、深基坑坑底穩定的方法有加深圍護結構入土深度、坑底土體加固、坑內井點降水等措施,適時施作底板結構也可控制坑底穩定(2011)。
39、基坑外地基加固的目的主要是止水,有時也可減少圍護結構承受的主動土壓力。
40、基坑內地基加固的目的主要有提高土體的強度和土體的側向抗力,減少圍護結構位移,保護基坑周邊建筑物及地下管線;防止坑底土體隆起破壞;防止坑底土體滲流破壞;彌補圍護墻體插入深度不足等(2014、2016)。
41、基坑內被動區加固形式主要有墩式加固、裙邊加固、抽條加固、格柵式加固和滿堂加固(2015)。
42、地基處理中,主要注漿工藝有滲透注漿、劈裂注漿、壓密注漿、電動化學注漿(適用范圍/2019)。
43、水泥土攪拌法適用于加固淤泥、淤泥質土、素填土、黏性土(軟塑和可塑)、粉土(稍密、中密)、粉細砂(稍密、中密)、中粗砂(松散、稍密)、飽和黃土等土層,不適用于含有大孤石或障礙物較多且不易清除的雜填土、欠固結的淤泥和淤泥質土、硬塑及堅硬的黏性、密實的砂類土,以及地下水影響成樁質量的土層(2014)。
44、高壓噴射有旋噴(固結體為圓柱狀)、定噴(固結體為壁狀)和擺噴(固結體為扇狀)等三種基本形狀。
45、高壓噴射注漿方法:單管法、雙管法、三管法(2014)。
46、高壓噴射注漿的主要材料為水泥,對于無特殊要求的工程,宜采用強度等級42.5級及以上的普通硅酸鹽水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