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工測量的內容和方法
考點一、 施工測量
【考核年份:2005、2007、2009、2011、2014、2018選擇,2012、2016案例】
一、施工測量的內容和方法
1、施工測量的基本工作
大中型的施工項目,應先建立①場區控制網,再分別建立②建筑物施工控制網,以建筑物平面控制網的控制點為基礎,測設③建筑物的主軸線,再進行建筑部的④細部放樣。(大中項目:建大網→布小網→測主線→放細部)
2、施工測量的方法
(1)建筑物細部點平面位置的測設
(2)建筑物細部點高程位置的測設
(圖片來源于233網校郭煒老師精講課程)
地面上點的高程測設
由HA+a=HB+b ,得知 B點高程為:HB=HA+a-b
a為后視讀數,即已知高程點A所立標桿的讀數。
b為前視讀數,即未知高程點B所立標桿的讀數。
3、建筑施工期間的變形測量
(1)基坑變形觀測分為基坑支護結構變形觀測和基坑回彈觀測。監測點布置要求有:基坑圍護墻或基坑邊坡頂部變形觀測點沿基坑周邊布置,周邊中部、陽角處、受力變形較大處設點;觀測點間距不應大于20m,且每側邊不宜少于3個;水平和垂直觀測點宜共用同一點。
(2)基坑回彈觀測不應少于3次。第一次應在基坑開挖之前,第二次應在基坑挖好之后,第三次應在澆筑基礎混凝土之前。
(3)民用建筑基礎及上部結構沉降觀測點布設位置有:
1)建筑的四角、核心筒四角、大轉角處及沿外墻每10- 20m處或每隔2-3根柱基上;
2)高低層建筑、新舊建筑和縱橫墻等交接處的兩側;
3)對于寬度大于或等于15m的建筑,應在承重內隔墻中部設內墻點,并在室內地面中心及四周設地面點;
4)框架結構及鋼結構建筑的每個和部分柱基上或沿縱橫軸線上;
5)筏形基礎、箱形基礎底板或接近基礎的結構部分之四角處及其中部位置;
6)超高層建筑和大型網架結構的每個大型結構柱監測點不宜少于2個,且對稱布置。
(4)當建筑變形觀測過程中發生下列情況之一時,必須立即實施安全預案,同時應提高觀測頻率或增加觀測內容:
1)變形量或變形速率出現異常變化;
2)變形量或變形速率達到或超出預警值;
3)周邊或開挖面出現塌陷、滑坡情況;
4)建筑本身、周邊建筑及地表出現異常;
5)由于地震、暴雨、凍融等自然災害引起的其他異常變形情況。
考點二、常用工程測量儀器的性能與應用
【考核年份:2005、2004、2013、2019,選擇為主】
水準儀 | ①測量兩點間的高差;②由控制點的已知高程來推算測點的高程;③測量兩點間的大致水平距離。 |
經緯儀 | ①測量兩個方向之間的水平夾角;②測量豎直角;③測量兩點間的水平距離和高差。 |
全站儀 | 幾乎是在同一瞬間內得到平距、高差、點的坐標和高程。 |
練習題
1、【2005年考題】A點高程為36.05m,現取A點為后視點,B點為前視點,水準測量,前視點讀數為1.12m,后視點讀數為1.22m,則B點的高程為( )m。
A.35.15
B.35.95
C.36.15
D.36.95
2、【2014年考題】對施工控制網為方格網形式的建筑場地,是方便的平面點位放線測量方法是( )。
A.直角坐標法
B.極坐標法
C.角度前方交會法
D.距離交會法
3、【2009年考題】某高程測量,已知A點高程為HA,欲測得B點高程HB,安置水準儀于A、B之間,后視讀數為a,前視讀數為b,則B點高程HB為( )。
A.HB=HA-a-b
B.HB=HA+a+b
C.HB=HA+a-b
D.HB=HA-a+b
4、【2018年考題】民用建筑上部結構沉降觀測點宜布置在( )。
A.建筑四角
B.核心筒四角
C.大轉角處
D.基礎梁上
E.高低層交接處
1)建筑的四角、核心筒四角、大轉角處及沿外墻每10- 20m處或每隔2-3根柱基上;
2)高低層建筑、新舊建筑和縱橫墻等交接處的兩側;
3)對于寬度大于或等于15m的建筑,應在承重內隔墻中部設內墻點,并在室內地面中心及四周設地面點;
4)框架結構及鋼結構建筑的每個和部分柱基上或沿縱橫軸線上;
5)筏形基礎、箱形基礎底板或接近基礎的結構部分之四角處及其中部位置;
6)超高層建筑和大型網架結構的每個大型結構柱監測點不宜少于2個,且對稱布置。
5、【2013年考題】不能測量水平距離儀器是( )。
A.水準儀
B.經緯儀
C.全站儀
D.垂準儀
“施工測量”這一節內容在一建考試的選擇題和案例題中都有涉及,主要還是以選擇為主。細枝末節的知識點較多,以理解為主,建議考生要仔細聽完精講班的課程,在理解的基礎上再去記憶,才能事半功倍。
溫馨提示:文章由作者233網校-cschwenwei獨立創作完成,未經著作權人同意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