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承載能力極限狀態:包括①結構構件或連接因強度超過而破壞。②結構或其一部分作為剛體而失去平衡(如傾覆、滑移)③在反復荷載下構件或連接發生疲勞破壞。
2正常使用的極限狀態:包括①構件在正常使用條件下產生過度變形,導致影響正常使用或建筑外觀。②構件過早產生裂縫或裂縫發展過寬。③動力荷載下結構或構件產生過大振幅等。
3預應力混凝土構件的混凝土最低強度等級不應低于C40。
4細長壓桿的臨界力公式 柱的一端固定一端自由時,L0=2L,L為桿件的實際長度;兩端固定時,L0=0.5L;一端固定一端鉸支時,L0=0.7L;兩端鉸支時,L0=L.均布荷載作用下懸臂梁的最大變形公式(
),矩形截面梁的慣性矩
5要求設計使用年限為50年的鋼筋混凝土及預應力混凝土結構,其縱向受力鋼筋的混凝土保護層厚度不應小于鋼筋的公稱直徑,一般為15~40mm(保護層最小厚度:一類環境,板墻殼≤C20的20mm,≥C25的15mm;梁≤C20的30mm,≥C25的25mm;柱均為30mm)
6一類環境設計年限50年的結構混凝土:最小保護層厚度,最大水灰比0.65,最小水泥用量225kg/m3,最低混凝土強度等級C20,最大氯離子含量點水泥用量1.0%,最大堿含量(kb/m3)(不限制) M抗≥(1.2~1.5)M傾
7現行抗震設計規范適用于抗震設防烈火度為6、7、8、9度地區。三個水準“小震不壞,中震可修,大震不倒”。抗震設計根據功能重要性分為甲,乙,丙,丁四類。大量的建筑物屬于丙類。
8多層砌體房屋的抗震構造措施:①設置鋼筋混凝土構造柱;②設置鋼筋混凝土圈梁與構造柱連接起來,增強房屋的整體性;③墻體有可靠的連接,樓板和梁應有足夠的搭接長度和可靠連接④加強樓梯間的整體性
框架結構的抗震構造措施:框架結構震害的嚴重部位多發生在框架梁柱節點和填充墻處;一般柱震害重于梁,柱頂震害重于柱底,角柱震害重于內柱,短柱震害重于一般柱。框架設計成延性框架,遵守強柱、強節點、強錨固,避免短柱、加強角柱,框架沿高度不宜突變,避免出現薄弱層,控制最小配筋率,限制配筋最小直徑等原則。構造上采取受力筋錨固適當加長,節點處箍筋適當加密等措施。
導熱系數小于0.25W/(m.K)的材料稱為絕熱材料
防水隔離層:樓板四周除門洞外,混凝土翻邊高度不應小于120mm。防水隔離層不得做在與墻交接處,應翻邊高度不宜小于150mm。孔洞四周和平臺臨空邊緣,翻邊高度不宜小于100mm。
樓梯平臺上部及下部過道處的凈高不應小于2米,梯段凈高不應小于2.2米.樓梯踏步最小寬度和最大寬度:住宅共用樓梯0.25m,0.18m;幼兒園小學校等樓梯0.26m,0.15m。
散水的坡度可為3%~5%。散水宜為600~1000mm,無組織排水,散水寬度可按檐口線放出200~300mm。散水與外墻之間宜設縫,縫寬可為20~30mm,縫內應填彈性膨脹防水材料。
女兒墻:與屋頂交接處必須做泛水(高度≥350mm),壓檐板上表面應向屋頂方向傾斜10%,并出挑≥60mm。
防火門、防火窗應劃分為甲、乙、丙三級。其耐火極限:甲級為1.2h,乙級為0.9h,丙級為0.6h。
六大常用水泥的初凝時間均不得短于45min,硅酸鹽水泥的終凝時間不得長于6.5h,其他五類常用水泥的終凝時間不得長于10h。初凝時間不符合規定者為廢品,終凝時間不符合規定者為不合格品。
鋼筋混凝土結構工程中,粗骨料的最大粒徑不得超過結構截面最小尺寸的1/4,同時不得大于鋼筋間最小間距的3/4。對于混凝土實心板,可允許采用最大粒徑達1/3板厚的骨料,但最大粒徑不得超過40mm。對于采用泵送的混凝土,碎石的最大粒徑不大于輸送管徑的1/3,卵石的最大粒徑不大于輸送管徑的1/2.5。
影響混凝土強度的因素:水泥強度與水灰比,集料(骨料的種類、質量和數量,外加劑和摻合料),攪拌與振搗,養護溫度、濕度和齡期。
強屈比(σb/σs)評價鋼材可靠性的參數。一般不低于1.2,用于一、二級抗震等級的框架,縱向受力鋼筋實測的強屈比應不低于1.25。
干壓陶瓷按材質分:瓷質磚(吸水率≤0.5%),炻瓷磚(0.5%,吸水率≤3%)細炻磚(3%<吸水率≤6%),炻質磚(6%<吸水率≤10%)、陶質磚(吸水率>10%)。
按環保控制標準,Ⅰ類民用建筑的室內裝修必須采用E1類。E1類的甲醛釋放量(≤0.12mg/100g),采用氣候箱法測試。
天然花崗石板材的技術要求包括規格尺寸,外觀質量和物理力學性能,其中,物理力學性能參數應包括:體積密度、吸水率、干燥壓縮強度、彎曲強度和水飽和壓縮強度、彎曲強度、耐磨性
大理石的物理性能有體積密度、吸水率、干燥壓縮強度、彎曲強度,耐磨度、鏡面板材的鏡向光澤值。
經緯儀由照準部、水平度盤和基座三部分組成。水準儀由望遠鏡、水準器和基座三部分組成。全站儀由電子經緯儀、光電測距儀和數據記錄裝置組成。
基坑開挖,人工挖土預留15~30cm。鏟運機、推土機保留土層厚度15~20cm,正鏟、反鏟或拉鏟挖土時為20~30cm。
基坑挖至基底設計標高并清理后,施工單位必須會同勘察、設計、建設(或監理)等共同驗槽,合格后方能進行基礎工程施工。
驗槽時就重點觀察柱角、墻角、承重墻下或其他受力較大部位,如有異常部位,要會同勘察、設計等單位進行處理。
位于同一區段內的受拉鋼筋搭接接頭面積百分率為25%。當受拉鋼筋的直徑(d>28mm)及受壓鋼筋的直徑(d>32mm)時,不宜采用綁扎接頭,宜采用焊接或機械連接接頭。
大體積混凝土澆筑完畢后,應在12小時內加以覆蓋和澆水。普通硅酸鹽水泥拌制的混凝土養護時間不得少于14d,礦渣水泥、火山水泥等拌制的混凝土養護時間不得少于21d。
混凝土的養護方法:應在終凝前(通常混凝土澆筑完畢后8~12h)開始進行自然養護。混凝土采用覆蓋澆水養護的時間,對硅酸鹽水泥、普通硅酸鹽水泥、礦渣硅酸鹽水泥拌制的混凝土,不得小于7d,對火山灰質硅酸鹽水泥、粉煤灰硅酸鹽水泥拌制的混凝土,不得小于14d,對摻有緩凝型外加劑、礦物摻合劑或有抗滲性要求的混凝土,不得小于14d。
導墻的作用是:擋土、作為測量的基準、作為重物的支撐、存蓄泥漿。泥漿的作用是:護壁、攜渣、冷卻和潤滑。
影響梁斜截面受力性能的主要因素:剪跨比和高跨比;混凝土的強度等級;箍筋和彎起鋼筋的數量。
梁的截面高度一般按跨度確定,寬度一般是高度的1/3。縱向受力鋼筋宜優先選用HRB335、HRB400鋼筋,常用直徑為10~25mm,鋼筋之間的間距不應小于25mm,也不應小于直徑。保護層一般為25~40mm。板的厚度與計算跨度有關。屋面板一般不小于60mm,樓板一般不小于80mm。板的保護層厚度一般為15~30mm。受力鋼筋直徑常用6、8、0、12mm,間距不小于250mm。梁、板混凝土的強度等級一般采用C20以上。
施工縫的位置(可與案例結合):在澆筑前確定,宜留置在剪力較小且便于施工的部位。柱宜留在基礎、樓板、梁的頂面,梁和吊車梁牛腿、無梁樓板柱帽的下面。與板連成整體的大截面梁(高超過1m),留置在板底面以下20~30mm處,當板下有梁托時,留在梁托下部。單向板,留置在平行于板的短邊的任何位置。有主次梁的樓板,施工縫就留置在次梁跨中1/3范圍內。墻留置在門洞口過梁跨中1/3范圍內,也可留在縱橫墻的交接處。
編輯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