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15)
背景材料:
某城市地鐵車站因穿越城市主干道路,車站南北兩段明基坑采用地下連續墻作為護壁結構,墻體總長326延長米,墻體厚0.8米,深24米。車站中間部分采用暗挖分部開挖法施工。在連續墻開挖深度范圍內土質自上而下分布有:回填土、黏土、細中砂層,地下水分布有淺層滯水和潛水。基坑東側5米左右有3層樓房及居民房。道路下有多條市政管線其中Φ1050污水管線距拱外頂有2m距離。
1、車站中間部位穿越現況道路長46m范圍,暗挖斷面較寬,初期支護為分部開挖法施工。拱頂超前支護方案設計采用管棚護頂,管棚鋼管長12m,直徑 Φ48mm,間距500mm,外插角30°-45°注水泥漿加固。
2、地下連續墻施工工藝安排為:機械成槽作業、吊放鋼筋籠、澆筑混凝土、墻體連接成一體。
3、項目經理部重視環境保護工作,針對市區施工在制定環保措施時,考慮以下環境影響:①固體廢棄物的處理和運輸;②施工現場揚塵控制;③夜間照明光污染控制。
4、該工程針對地下連續墻基坑和暗挖施工,統一安排地上、地下的監測項目包括:地表下沉、拱頂下沉、鋼支撐應力、地質和支護情況觀察描述。
問題:
1、方案中超前支護措施有何錯誤?傳統的噴錨暗挖法的施工順序分為哪兩種
2、地下連續墻施工工藝安排是否正確?你認為缺少什么項目簡述泥漿的3個主要功能作用。
3、工程項目環境影響分析中否全面?如不全面請補充。支護技術規程中基本政策有什么要求?
4、工程監測項目是否全面?如不全面請補充。支護技術規程中基坑監測點布置有什么要求?
答案:
1、有兩處錯誤。鋼管直徑太細,外插角度太大。傳統噴錨暗挖法有先墻后拱法和先拱后墻法兩種。
2、不正確。缺少預先構筑導墻、泥漿護壁兩項。泥漿作用:護壁功能、攜渣作用、冷卻潤滑功能。
3、不全面。缺少施工噪聲控制措施和施工廢水(泥漿處理)控制措施。
基本政策: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政策;污染者負擔的政策;強化環境管理的政策。
4、不全面。缺少地面建筑監測、地下管線監測、洞內水平收斂三項。
支護技術規程要求;監測點的布置應滿足監控要求,從基坑邊緣以外1-2倍開挖深度范圍內的需要保護物體均應作為控制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