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背景資料:
某施工單位承接的某高速公路合同段中有-座公路隧道。該隧道為單洞雙向行駛的四車道深埋隧道,設計凈高6.9m,凈寬20m,進口樁號為K9+868,出口樁號為K13+218。根據地質勘察報告,隧道穿越的地層有:砂巖、頁巖、泥灰巖,其中K10+000~K11+500段還分布有沖刷煤屑、瓦斯包體和含水瓦斯包體,巖層節理及裂隙發育。設計要求采用新奧法施工、分部開挖和復合式襯砌,隧道施工監控量測實施了地質與支護狀態觀察、周邊位移監控。
事件-:施工單位采用雙向掘進,對水、電、路、通風等設施進行統-安排,并在正式掘進前完成。通風方式采用大功率通風機將新鮮空氣采用風管壓送到掌子面,然后將廢氣從里往外擠出。通風機采用軸流式,其額定風量為2250m3/min,風壓為6kPa,發電機功率為2×115kW。風管與風機相匹配,選配φ1500mm(壓入)和φ1000mm(吸出)的強力橡膠軟管,每節長10m,軟風管接頭方式為雙反邊拉鏈式接頭,安裝方便、密封性能好。
事件二:隧道施工時的通風,設專人管理。要求做到:保證每人每分鐘得到1m3的新鮮空氣;隧道內的空氣成分每兩月至少取樣分析-次。
事件三:某日早上7時,1名工人進洞啟動設備,產生火花,導致隧道發生瓦斯爆炸,該名工人罹難,所幸洞內當時沒有其他作業人員,造成損失約320萬元。
土建施工完成后,項目部按要求進行了照明、供配電設施與交通標志、防撞設施、里程標、百米標等的施工。照明控制系統由分中心監控工作站、A、亮度檢測器和照明配電回路(箱)的接口電路構成。該隧道原設計采用射流式通風方式,經多方論證后,難以滿足該隧道的通風質量要求,擬變更為豎井排風式通風,并按相關程序完成了設計變更。
問題:
1.補充背景中隧道監控量測的必測項目。
2.背景中施工時采用的通風方式屬于哪-類?
3.改正事件二中的錯誤之處。
4.寫出背景中A的名稱。
5.依據現行的《生產安全事故報告和調查處理條例》,判斷該事故等級。
6.背景中隧道按長度分屬于哪類隧道?按《公路工程設計變更管理辦法》,背景中設計變更屬于哪-類變更?說明理由。
32、背景資料一
某施工單位承接了長96km的平原二級公路路面施工,路面采用C30水泥混凝土路面。土路肩結構示意圖放大,如下圖所示。

為控制水泥混凝土路面的施工質量和工期,施工單位計劃在面層施工中采用工程質量最高、施工速度最快、裝備最現代化的成熟水泥混凝土路面攤鋪技術。該技術要求對沿全線布設配電線路。配電線路包括室外線路和室內線路。室內線路采用電纜明敷設,室外線路絕緣導線架空敷設。項目部安全員在對室外線路架工作的檢查中發現:
事件-:室外架空線路由導線、絕緣子、橫擔及電桿等組成。室外架空線路采用截面積為16mm2的絕緣銅線,其中有-段采用了截面積為16mm2的絕緣鋁線(長度200m)。
事件二:架空線路充分利用沿途的樹木架設,在無法利用樹木架設時,埋設了專用電桿;
事件三:-般電桿埋設深度采用電桿長度的1/10,在松軟地質處應加大埋設深度或采用卡盤等加固。
事件四:跨越機動車道的成桿應采取單橫擔雙絕緣子;15°~45°的轉角桿應采用雙橫擔雙絕緣子;45°以上的轉角桿應采用十字橫擔。
路面、路肩施工完成后,施工單位進行了柱式輪廓標施工。輪廓標的實測檢驗項目為:柱式輪廓標尺寸、安裝角度、反射器外形尺寸(△)。
問題:
1.室外線路除了背景中的敷設方式之外,還有哪些敷設方式?
2.逐條判斷室外線路架設四個事件是否正確,并說明理由。
3.寫出背景中采用的水泥混凝土路面攤鋪技術的名稱,面層攤鋪中,縮縫傳力桿塑料套管應采用什么裝置插入?
4.背景中,土路肩的施工應該采用什么方法?
5.寫出柱式輪廓標實測檢驗項目的漏項。
6.實測檢驗項目中,帶有“△”符號標識的項目代表什么含義?
33、背景資料
某高速公路橋梁工程,采用鉆孔灌注樁基礎,承臺最大尺寸為:長10m,寬8m,高3m,梁體為現澆預應力鋼筋混凝土箱梁。跨越既有道路部分,梁跨度30m,支架高20m。
根據地質條件,施工單位采用正循環回轉鉆孔法施工灌注樁,在施工方案中對正循環回轉鉆孔施工方法描述如下:利用鉆具旋轉切削土體鉆進,泥漿輸入鉆孔內,從鉆頭的鉆桿下口吸進,泥漿挾帶鉆渣通過鉆桿中心上升,從鉆桿頂部連接管道排出至沉淀池內,鉆渣在此沉淀而泥漿回流人泥漿池不再使用。
施工單位設置的鉆孔灌注樁質量控制點有:①樁位坐標;②A;③孔徑;④清孔質量;⑤B;⑥水下混凝土的灌注質量。
在施工中還有如下事件:
事件-:針對承臺大體積混凝土施工編制的專項方案有如下說明:
①混凝土澆筑安排在-天中氣溫較高時進行;
②增加澆筑層厚度,加快澆筑速度;
③用改善骨料級配、降低水灰比、摻加混合料、摻加外加劑等方法,減少水泥用量。
事件二:項目部新購買了-套性能較好、隨機合格證齊全的張拉設備。由于工期緊,隨即投入使用。
問題
1.施工單位關于正循環回轉鉆孔施工方法中加下劃線部分的描述是否正確?如不正確,寫出正確描述。
2.寫出鉆孔灌注樁質量控制點A和B的內容。
3.指出項目技術負責人在樁身混凝土澆筑前技術交底中存在的問題,并給出正確做法。
4.指出事件-中專項方案說明的錯誤之處,并改正。
5.事件二中,施工單位在張拉設備的使用上是否正確?說明理由。
34、背景資料
某跨度40m現澆預應力鋼筋混凝土簡支梁橋,采用后張法張拉預應力。施工單位采用碗扣式滿堂支架施工(見圖1),支架由鋼管、扣件、型鋼等組成,縱橫梁采用電弧焊連接。支架為就近租賃。為保證支架安裝質量,施工單位認真檢查了扣件的外觀質量。
承包人在制作支架前14d.向監理工程師提交了支架的施工方案,施工方案應包括工藝圖,以及在計算荷載作用下,對支架按受力程序分別驗算了①、②和③項內容,經監理工程師批準后開始制作和架設。施工中,由于支架設計上存在問題導致出現停工現象,施工單位認為由于方案經過了監理審批,因此施工方不存在任何責任。梁體澆筑后進行了預應力的張拉,然后拆除支架。為保證施工安全,擬定分三部分(A、B、C)(見下圖),分批分次拆除支架。

問題
1.分別寫出施工方案中所對應的①、②和③內容。
2.由于支架設計上存在的問題,導致出現的停工現象,施工單位是否有責任?簡述理由。
3.排列A、B、C三部分合理的拆除順序。
4.寫出舊扣件外觀質量可能存在的病害。
5.寫出架設本橋支架所需要的特殊工種。
35、背景資料
某施工單位承接了10km的-級公路工程項目,其中包含-座長2260m的雙車道隧道。隧道進口洞頂覆蓋層較薄,出口段的路塹地段受落石和塌方危害,隧道進出口段均設置25m的拱式明洞。其中,進口段的路塹對明洞有偏壓,路床有軟基處理,出口段的路塹對明洞無偏壓。
隧道開挖后及時進行了初期支護,支護采用了“潮噴法”噴射混凝土加錨桿的方式。
隧道噴錨支護時,為保證噴射混凝土強度,按相關規范要求取樣進行抗壓強度試驗。取樣按每組三個試塊,共抽取36組,試驗時發現其中有2組試塊抗壓強度平均值為設計強度為90%、87%,其他各項指標符合要求。檢查中還發現,噴射混凝土局部有裂縫、脫落、露筋等情況。
通過施工中的監控量測,確定圍巖變形穩定后,修筑防水層及進行第二次襯砌。隧道洞口段路面采用水泥混凝土路面,路面結構層自上而下為:20cm厚C30水泥混凝土面層;20cm厚水泥穩定碎石層;20cm厚填隙碎石基層。
路面施工完成后進行了隧道通風、照明設施的施工。
問題
1.簡述本隧道工程設置明洞的理由。
2.根據荷載分布劃分,該隧道的拱式明洞有哪些形式?
3.噴射混凝土的抗壓強度是否合格?說明理由。針對噴射混凝土出現的局部裂縫、脫落、露筋等缺陷,提出處理意見。
4.補充路面施工完成后,隧道中還需要施工的其他附屬設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