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案例分析題(共5題,共120分)
31、背景材料:
某三跨預應力混凝土連續剛構橋,跨度為90m+155m+90m,箱梁寬14m,底板寬7m,箱梁高度由根部的8.5m漸變到跨中的3.5m,施工中采用拼裝掛籃,用懸臂澆筑法對稱施工。然而在幾個節段施工完成后發現箱梁逐節變化的底板有的地方接縫不和順,底模架變形,側模接縫不平整,梁底高低不平,梁體縱軸向線形不順。
問題:
(1)試分析現場出現問題的原因。
(2)為防止上述現象的發生,有哪些預防措施?
32、背景材料:
某高速公路L合同段(K55+600?K56+600),主要為路基土石方工程,本地區巖層構成為泥巖、砂巖互層,抗壓強度20MPa左右,地表土覆蓋層較薄。填方路段填料由挖方路段調運,填料中71%為石方,施工過程部分事件摘要如下:
事件1:在填筑路堤時,施工單位采用土石混合分層鋪筑,并用平地機整平每一層,最大層厚40cm,填至接近路床底面標高時,改用土方填筑。局部路段因地形復雜而采用豎向填筑法施工。
事件2:該路堤施工中,嚴格質量檢驗,實測了壓實度、彎沉值、縱斷高程、中線偏位、寬度、橫坡、邊坡。
問題:
(1)指出事件1中施工方法存在的問題,并提出正確的施工方法。
(2)指出事件2中路堤質量檢驗實測項目哪個不正確?還需補充哪個實測項目?
33、背景材料:
某橋梁3號墩為樁承式結構,承臺體積約為180m3,承臺基坑開挖深度為4m,原地面往下地層依次為:0?80cm腐殖土,80?290cm粘土,其下為淤泥質土,地下水位處于原地面以下100cm,基坑開挖后邊坡失穩,且邊坡有滲水,挖至設計標高后,基底土質松軟,施工單位對這些不良的地質現象都作了適當的處理。在施工前對承臺模板作了詳細的模板設計。
問題:
(1)當基坑邊坡不穩,且出現滲水時,應采取哪些措施處理?
(2)本承臺底層為松軟土質,應采取什么措施以保證承臺立模及混凝土澆筑?
(3)承臺模板加工、制作、安裝時應注意哪些問題?
34、背景材料:
某公路隧道長3000m,穿越的巖層主要由頁巖和砂巖組成,設計采用新奧法施工,分部法開挖,復合式襯砌,洞口段由于洞頂覆蓋層較薄,巖隙發育,開挖中地表水從巖石裂隙中滲人洞內,在施工過程中,隧道發生過規模不等的塌方。在隧道施工中,施工單位認真做好了四個方面的防塵工作。
問題:
(1)根據背景材料,在處理隧道塌方前要做哪些調査,才能確定處理方案?
(2)根據背景材料,隧道塌方后的治理應該如何進行?
(3)背景中提到施工單位認真做好了四個方面的防塵工作,請問是哪四個方面?
35、背景材料::
某高速公路全線設6個互通式立體交叉,2個和其他高速公路連接,4個連接地方二級公路。某施工單位承擔該高速公路收費系統的施工。設計文件設計的貨車按車型收費,施工過程中業主要求對貨車采用計重收費,增設計重系統。設計單位進行了設計變更。
問題:
(1)具備什么資質能承擔該工程的施工?
(2)計重系統的構成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