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背景資料
某港口新建一消防泵站內包含40000m2消防水池工程,消防水池一半位于地面以下一半位于地面以上,整體鋼筋混凝土板式基礎,四周全現澆混凝土剪力墻,全部采用C30P12抗滲混凝土澆筑成型。
由于水池在整個港口消防當中的重要地位,在混凝土自防水基礎上,內部滿涂涂膜防水層。混凝土配制時,攪拌站擬采用硅酸鹽水泥。開工前,監理單位要求施工單位上報針對混凝土收縮裂縫的防治專項方案。
混凝土澆筑完畢28d后,檢測混凝土標準養護試塊時發現部分試件強度不合格,比設計值略低。在監理單位、建設單位現場見證下進行結構實體強度檢測,實際強度仍存在部分位置達不到設計要求值。施工單位自身技術能力比較強,經施工單位自身技術中心驗算,采取在水池外圍加設兩道型鋼箍的補強措施,并組織實施。后經設計單位驗算,能夠滿足結構安全性能。
施工完畢后,發現池壁局部存在滲漏水,經查滲水部位為原施工過程中施工縫位置。
問題:
1.本案例中攪拌站對水泥的選擇是否正確?并簡述理由。六大常用水泥中,哪些應優先使用?哪些不宜使用?
2.混凝土收縮裂縫防治專項方案中有哪些防治措施?
3.施工單位對于混凝土強度達不到設計要求值的補強處理妥否?簡述理由。
4.簡述混凝土強度等級偏低的防治措施。
5.木案例中施工縫位置滲漏水的原因分析及治理措施。
答:
1.本案例中,攪拌站對水泥的選擇是不正確的。
硅酸鹽水泥水化熱大,對于厚大體積混凝土,容易導致干縮裂縫,對混凝土抗滲防漏不利。故不宜選擇硅酸鹽水泥。
六大常用水泥中,對于有抗滲要求的混凝土,應優先選用普通水泥、火山灰水泥,不宜使用礦渣水泥。
2.混凝土收縮裂縫防治專項方案中應有如下防治措施:
(1)選用合格的原材料;
(2)根據現場情況、圖紙設計和規范要求,由有資質的試驗室配制合適的混凝土配合比,并確保攪拌質量;
(3)確保混凝土澆筑振搗密實,并在初凝前進行二次抹壓;
(4)確保混凝土及時養護,并保證養護質量滿足要求;
(5)當混凝土出現收縮裂縫時,如仍有塑性,可采取重新壓抹一遍或重新振搗的方法,并加強養護;如混凝土已硬化,可向裂縫內撒入干水泥粉,加水潤濕,或在表面抹薄層水泥砂漿,也可在裂縫表面涂環氧膠泥或粘貼環氧樹脂布進行封閉處理。
3.施工單位對于混凝土強度達不到設計要求值的補強處理方式不妥。
當混凝土強度偏低,達不到設計要求值時,施工單位應提請有關設計單位研究提出處理方案,處理方案必須經監理審核同意后方能施工,故施工單位經企業自身的技術中心驗算后出具方案即組織實施的做法是不正確的。
4.混凝土強度等級偏低的防治措施如下:
(1)拌制混凝土所用水泥、粗細骨料和外加劑等,均必須符合有關標準規定;
(2)必須按法定檢測單位發出的混凝土配合比試驗報告進行配制;
(3)配制混凝土必須按重量比計量投料,且計量要準確;
(4)混凝土拌合必須采用機械攪拌,加料順序為粗骨料~水泥~細骨料~水,并嚴格控制攪拌時間;
(5)混凝土的運輸和澆搗必須在混凝土初凝前進行;
(6)控制好混凝土的澆筑和振搗質量;
(7)控制好混凝土的養護;
(8)當混凝土強度偏低、不能滿足要求時,可按實際強度校核結構的安全度,并經有關設計單位研究提出處理方案,如推遲承受荷載的時間、減小荷載值或采取加固補強等措施。
5.施工縫位置滲漏水的原因分析如下:
(1)施工縫留的位置不當;
(2)在支模和綁鋼筋的過程中,鋸末、鐵釘等雜物掉入縫內,沒有及時清除;澆筑上層混凝土后,在新舊混凝土之間形成夾層;
(3)在澆筑上層混凝土時,沒有先在施工縫處鋪一層水泥漿或水泥砂漿,上、下層混凝土不能牢固粘結;
(4)鋼筋邊密,內外模板距離狹窄,混凝土澆搗困難,施工質量不易保證;
(5)下料方法不當,骨料集中于施工縫處;
(6)澆筑水平混凝土時,因工序銜接等原因造成新老接搓部位產生收縮裂縫。
施工縫位置滲漏水的治理措施如下:
(1)根據滲漏、水壓大小情況,采用促凝膠漿或氰凝灌漿堵漏;
(2)對于目前不滲漏,但有明顯缺陷的施工縫,可沿縫剔成八字形凹槽,將松散石子剔除,刷洗干凈,用水泥素漿打底,抹1︰2.5水泥砂漿找平壓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