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永遠是有機會的,而且不同時期市場總會蘊育著不同的熱點。經歷了2月3日的“恐慌性”下跌、2月4日的反彈之后,2月5日A股反彈延續,滬指重返2800點整數位上方。
面對2月3日的基金收益下跌,基金個人投資者紛紛有點坐不住,賣與不賣,這是一個焦慮。多數市場觀點認為,盡管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影響A股短期運行節奏,但不會改變中長期運行趨勢。更為重要的是,股市是經濟的“晴雨表”,而疫情對經濟的影響是階段性的、暫時性的,不會改變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
根據中國基金業協會《2017年度基金個人投資者投資情況調查問卷分析報告》顯示,自投資基金以來有盈利的投資者占比僅為36.5%,即只有三分之一的投資者買基金賺到了錢。從基民的真實投資感受來看,結果往往是“基金賺錢,而基金投資者不賺錢”。你的基金為什么不賺錢?可能是這幾個原因!
第一,高位時大膽買進,低位時恐慌賣出。
比如市場出現短期事件影響,跌了。為了挽回損失,立馬賣出!看見行情上漲,立馬追加!其實投資者很難精準把握市場時點,高點買,低點賣時有發生。這是金融市場的普遍現象,“羊群效應”就是比喻人都有一種從眾心理,從眾心理很容易導致盲從,而盲從往往會陷入騙局或遭到失敗。
在2006年至2007年、2009年、2014年四季度至2015年上半年、2015年四季度、2016年的二、三季度,以及2019年A股上漲階段,股混基金的份額都出現了明顯增長,尤其是市場達到階段性高點時,基金的凈申購量也同步達到階段的頂峰。但在2008年、2015年三季度、2016年一季度的幾次A股大幅下跌的過程中,股混基金都出現了凈贖回,尤其是在市場階段性底部區域,贖回基金的份額數更是達到高點。
第二,頻繁買賣投資成本增加。
追漲殺跌、頻繁做波段,是很難賺到錢的。除了精準把握市場時點難把握之外,買賣基金手續費不菲,頻繁交易耗損了更多交易資本。
基金申購和贖回一次基金的總費率為0.5%、1%、1.5%,如果每個月買賣一次基金,買賣一次的總費率是0.5%,1年的費率成本接近6%;如果買賣一次的總費率為1%,1年的費率成本便超過10%。如果降低買賣頻率,投資成本便會逐級下降。假設每買賣一次基金的總費率為1.5%,每半年或每1年買賣一次,總體費率支出分別僅為2.98%、1.50%。
第三、持有期偏短。
基金業協會針對個人投資者調查問卷顯示,個人投資者持有單只基金時間在1年以下的占比超過50%。持有期限與正收益概率和投資收益均呈正相關。2004年至今,統計任一日買入并持有股票型和混合型基金總指數的收益可以發現,持有期越長,賺錢的概率越高;持有期越長,投資收益也往往越高。
投資者不應當因為短期一年的業績就對基金產品寄予過高的期望。投資者還是應該建立在理性投資的基礎上,根據自身的風險偏好和專業判斷進行投資。
投資是門學問,需要沉得住氣。建議著眼長線投資和長期持有,同時可根據個人投資目標及風險承受能力,適當增加權益類基金的配置,與社保基金、外資等長線資金分享市場穩步增長帶來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