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計基本假設與會計基礎
1.會計主體
◢界定會計核算的空間范圍。
◢法律主體一定是會計主體,但會計主體不一定是法律主體。
例如,獨立核算的事業部、分公司;
需要編制合并報表的企業集團等。
2.持續經營
◢界定會計核算的時間范圍。
◢只有設定企業是持續經營的,才能按企業會計準則的要求進行正常的會計處理。
應用:采用歷史成本計價、在歷史成本的基礎上進一步采用計提折舊的方法(包括攤銷)等,都是基于企業是持續經營的。
3.會計分期
◢將持續不斷的經營期間劃分為一個個首尾相接、間距相等的會計期間,這種劃分是人為假定的。
◢會計期間通常包括年度和中期,年度的劃分通常是1月1日到12月31日;中期是指短于一個完整的會計年度的報告期間,包括季度以及半年度。
◢應用:產生了當期與其他期間的差別,從而出現了權責發生制和收付實現制的區別,進而有折舊、攤銷、遞延這樣的會計處理方法等。
4.貨幣計量
◢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以貨幣計量,貨幣是商品的一般等價物,不使用其他計量單位。
◢應用:我國境內的企業,其會計核算通常以人民幣為記賬本位幣。
業務收支以人民幣以外的貨幣為主的企業,可以選定某種外幣作為記賬本位幣。
◢貨幣計量的局限性:
(1)貨幣計量的背后隱含著幣值不變的假設
會計業務中常常將不同時點的貨幣金額進行匯總比較,這是以幣值不變為前提的,這在實際生活中受到持續通貨膨脹的沖擊。
發生劇烈的通貨膨脹時要啟動通貨膨脹會計或物價變動會計。
(2)有些影響企業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的因素,往往難以用貨幣來計量
比如,企業經營戰略、研發能力、市場競爭力等。
基于以上兩點缺陷,需要通過報表的附注等表外披露來彌補貨幣計量的局限性。
5.會計基礎:權責發生制
◢企業會計的確認、計量和報告應當以權責發生制為基礎。即以權責關系而不以現金收付為依據確認收入和費用等。
◢收付實現制是與權責發生制相對應的一種會計基礎,它是以收到或支付的現金作為確認收入和費用等的依據。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