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以會計確認是否發生變更作為判斷基礎。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收入、費用和利潤等6項會計要素的確認標準是會計處理的首要環節。如,按照新準則研發的無形資產在開發階段的支出符合資本化時要確認為無形資產,而原準則都是確認為當期損益的。又如收入的確認,由完成合同法改為完工百分比法,兩種方法確認的收入、結轉的成本不同,屬于會計政策變更。
第二,以計量基礎是否發生變更作為判斷基礎。歷史成本、重置成本、可變現凈值、現值和公允價值等5項會計計量屬性,是會計處理的計量基礎。如,舊準則下的短期投資,采用成本與市價孰低法計量,按照新準則作為交易性金融資產核算,按照公允價值計量,計量基礎發生了變化。
第三,以列報項目是否發生變更作為判斷基礎。
第四,根據會計確認、計量基礎和列報項目所選擇的、為取得與資產負債表項目有關的金額或數值(如預計使用壽命、凈殘值等)所采用的處理方法,不是會計政策,而是會計估計,其相應的變更是會計估計變更。
注意:
(1)成本與市價孰低改成公允價值計量屬于會計政策變更;(2)預計公允價值確定方法的變更是會計估計變更;(3)計提準備的方法,如按單項資產計提、分類計提還是合并計提。由不計提改為計提是會計政策變更,具體計提方法的變更(如由單項計提改為分類計提)是會計估計變更;(4)固定資產折舊方法的變更(如年數總和法改為雙倍余額遞減法,平均年限法改為工作量法)屬于會計估計變更;(5)發出存貨計價方法的變更(如先進先出法改為加權平均法,加權平均法改為全月一次加權平均法)屬于會計政策變更;(6)年限的變更、凈殘值率的變更、壞賬準備計提比例的變更屬于典型的會計估計變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