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動比率=流動資產合計/流動負債合計*100%
流動比率可以反映短期償債能力。公司能否償還短期債務,要看有多少債務,以及有多少可以變現償債的資產。流動資產越多,短期債務越少,則償債能力越強。如果用流動資產償還全部流動負債,公司剩余的是營運資金(流動資產-流動負債=營運資金)。營運資金越多,說明不能償還的風險越小。因此,營運資金的多少可以反映償還短期債務的能力。但是,營運資金是流動資產與流動負債之差,是個絕對數,如果公司之間規模相差很大,絕對數相比的意義很有限。而流動比率是流動資產和流動負債的比值,是個相對數,排除了公司規模不同的影響,更適合公司間以及本公司不同歷史時期的比較。
一般認為,生產型公司合理的最低流動比率是2.這是因為處在流動資產中變現能力最差的存貨金額,約占流動資產的一半,剩下的流動性較大的流動資產至少要等與流動負債,公司的短期償債能力才會有保證。但人們長期以來的這種認識,因其未能從理論上得到證明,還不能成為一個統一的標準。
計算出來的流動比率,只有和同行業平均流動比率、本公司歷史的流動比率進行比較,才能知道這個比率是高還是低。這種比較通常并不能說明流動比率為什么這么高或這么低,要找出過高或過低的原因還必須分析流動資產與流動負債所包括的內容以及經營上的因素。一般情況下,營業周期、流動資產的應收帳款數額和存貨的周轉速度是影響流動比率的主要因素。